有古怪?”
    李世民一愣,又不免有些生起气来:
    “古怪在何处?难道在你眼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古怪?”
    “我怀疑他们在背着你搞事,但我没有证据。”李明理直气壮地说。
    李世民被气笑了,指了指身后的那副地图。
    根本不用回头看,手指就精准地指向了辽东的方位:
    “不知是谁背着我搞事,搞得差点燕山大乱啊!”
    李明与父皇对视良久,他先移开了视线,浮起一层没有笑意的微笑:
    “我的女……一个朋友有个女儿,小时候喜欢躲着大人,随地小便。
    “有一天,她突然很听话,再也不躲着大人了,乖巧地站在原地。
    “你知道为什么吗?”
    李世民不知道李明想表达什么,姑且顺着他的思路往下猜:
    “因为孩子长大了?”
    李明嘴角的幅度愈深:
    “因为她悄默声地在裤裆里拉了个大的。”
    李世民脸色骤变,身体颤抖着,低声咆哮道:
    “滚……滚出去!”
    李明从容告退,回立德殿吃晚饭去了。
    晾着李世民一个人在书房生着闷气。
    奶奶的,他这熊孩子,真令我既欢喜又讨厌!
    先是为国谋划了赈灾的新思路。
    然而,转头却又拐弯抹角地抹黑自己的皇兄!
    李明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踏马的不就是在含沙射影,说太子的转变太大、太乖巧,可能在暗处整了个大活么?
    “是嫉妒么?他嫉妒太子浪子回头,得到了太多宠爱,又不敢正面诋毁,才这样阴阳怪气?
    “不,他还不至于如此。”
    李世民摇摇头。
    老十四的问题比什么“嫉妒”之类的肤浅理由,要根深蒂固得多。
    “是他的性格使然。
    “那乳臭儿打从娘胎里出来起,就生性多疑,成天怀疑兄弟姐妹要害他。
    “他就不愿意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叫做‘手足之情’么!”
    自己兄终弟寄的李世民气鼓鼓地念叨着,最后用力地一拍桌子:
    “不行!这口恶气,朕实在咽不下去!
    “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连被乳臭儿骑脖子撒尿都忍,朕还当什么皇帝,还当什么九五至尊!”
    他大步流星地迈出书房,离开立政殿。
    他要去立德殿!
    找杨氏蹭饭!
    和杨氏一起男女混双!
    …………
    与太极宫一墙之隔的东宫。
    昏黄的夕阳从空旷的嘉德殿慢慢退去。
    孤零零的主位上,李承乾突兀地坐着。
    他侧耳倾听着虚空,嘴角挂着温暖幸福的笑意,时不时地点点头说道:
    “对……还是你说得对,应该耐心,徐徐推进……
    “下一步,便是请他来东宫少坐……
    “媚娘,你知道他今天又干了哪些荒唐事么?”
    空无一人的正殿里,回荡着李承乾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声。
    …………
    次日一早,李明一家照例在立政殿侧殿用着早膳。
    经过父皇与杨姨娘(礼法意义上)的连夜促膝长谈,李明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受迫害妄想的错误。
    及时悬崖勒马,打消了回(划掉)去辽东的不成熟想法。
    至于为什么他一早上是跪着吃饭的,别问。
    问就是经典复刻。
    “小明弟弟,真的不用我帮你在屁股上涂药吗?”
    李明达姐姐心疼地问。
    “哎哎哎……什么屁股,粗鄙!我才没有被打屁股!”
    皇帝的新衣突然被剥下,李明一时慌了神,嘴硬地连连否认。
    坚决捍卫自己作为前·成年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可你……”
    李明达还想再说什么,山鸡哥李治拍了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教导:
    “男人都是好面子的,有些事不要戳穿。”
    “哦~原来如此,阿兕子学到了。”李明达乖巧地点头。
    李明:“……”
    乳臭儿,你们学到了甚么!
    “呵。”李世民啜着菘菜粥,轻描淡写地一笑。
    让你小子跑路,让你小子忘本,让你小子乱给兄弟泼脏水。
    看你还嚣张得起来不?
    就在这时,近侍来报:
    “陛下,魏王求见。”
    魏王?李泰?这个时候求见?!
    不仅是李世民,连李明和李治都吃了一惊。
    李泰是多八面玲珑、多会舔父皇的一人啊。
    怎么会不知道,父皇此刻正在用膳,不方便接见?
    “四哥来了?太好啦!他吃过饭了吗?一起吃呗。”
    李明达开朗地说。
    她的笑容如同阳光,融化了李世民脸上的坚冰。
    “是啊,就让他进来吃点吧。”
    在宦官的指引下,魏王李泰挪着肥胖的身躯,毕恭毕敬地走了进来。
    李世民端坐主位,和颜悦色。
    李明、李明达和李治三个弟弟妹妹,都规规矩矩地放下筷子,起立迎接这位哥哥。
    吃了没,没吃吃点……就在李世民对儿子客套之前。
    李泰突然噗通跪在了地上。
    当大家愣神的时候,李泰嚎啕大泣起来:
    “儿臣不孝,恐不能再服侍于父皇身侧!
    “恳请父皇,准许儿臣赴洛阳……就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