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前期进展非常顺利,辽东军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举夺取了虞朝京师,掀起了大虞内战。
    一切进展顺利,眼瞅着就能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转眼的功夫局势就急转直下。
    牛逼轰轰的辽东军,南下之后迅速被勤王大军击败。
    眼瞅着即将四分五裂的大虞帝国,因为勤王大军的胜利,又被汉水侯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嘴上他是一句没提李牧,但心中的忌惮,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
    常年在关外对峙,辽东军的实力,他最清楚不过。
    加上一路收编的各路虞军,施家汇聚了数十万大军,到了战场上居然一触即溃。
    勤王大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想不让人忌惮都难。
    可以想象这一战之后,大虞境内许多不安分的势力,都会暂时偃旗息鼓,避免招致汉水侯的雷霆一击。
    “大单于放心,此事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内相萨日娜当即保证道。
    能够兵不血刃,拔掉辽东军这颗钉子,这是鞑靼王国梦寐以求的事情。
    大虞境内的问题不好解决,但辽东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必须先吃下去。
    占据了山海关,他们就拿到了南下战略的主动权。
    可惜虞朝人学精了,不断从海上过来袭扰他们,搞得鞑靼王国内部人心惶惶。
    不然的话,他们想什么时候南下,就能什么时候南下。
    ……
    南京城。
    确立了新君人选后,各个衙门都变得忙碌起来。
    国事艰难,典礼仪式一切从简,但该有的流程还是不能少。
    “汉水侯回信,前线战事紧急,陛下的登基大典他就不参加了。”
    万怀瑾皱着眉头说道。
    拥立新君这种大事,朝中最大的实力派不参加,无疑给这次盛典蒙上了一层阴影。
    前线战事紧急,任谁都知道这是托词。
    辽东军近乎团灭,逃出去的残兵败将,根本翻不起大浪。
    北边的京师,也被边军收复了,短期内就不会有大战。
    无论李牧是否在前线,都不影响大局。
    “汉水侯,该不是对新君人选不满吧?”
    贺正则神色凝重的问道。
    国赖长君。
    选出一名儿皇帝,固然是为了平衡各方,但更多还是源于他们的私心。
    皇帝年幼,内阁才能代行皇权。
    作为阁臣,未来十几年他们就是大虞朝权力最大的人,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样的做法,符合他们的个人利益,对大局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
    经历了十几年的权臣主政,谁也不知道局势会发展到哪一步。
    到时候皇帝就算成年,想要亲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贺兄,你这就多虑了。
    汉水侯如果对新君人选不满,前面就该提出来,没必要等到现在。
    说句不好听的,他若是有支持人选,早在北伐开启前新君就定了下来。
    依我看汉水侯多半是为了避嫌,这才故意不来参加登基大典。”
    史清尘笑着解释道。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他这位兼职兵部尚书,对汉水侯的实力了解最深。
    以数万劲旅,就能击败数十万辽东叛军,这份实力早已经冠绝天下。
    加上李牧在军中的影响力,他想要干什么,大家真拦不住。
    在这种背景下,“避嫌”成了唯一合理的解释。
    皇帝年幼,执掌全国军队的大臣进京,很容易让外界产生不好的联想。
    李牧不过来,他们这帮文官互相制衡,谁也无法把持朝政。
    对当下的局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汉水侯可以不来,但拥立之功必须算他一份。
    待陛下继位之后,就把他列为匡扶社稷的首功吧!”
    一旁的柏锦文开口说道。
    政治是最现实的。
    当实力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亲自下场去争取,该有的一样都不会少。
    在击败辽东军之后,朝中就有了加封李牧的声音。
    倒不是百官公正无私,纯粹是因为局势需要。
    不把汉水侯这个最大的军头安抚下去,大虞朝的局势就安稳不下来。
    
第五百三十三章 、事了拂衣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