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一十九章 、流言漫天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参考的标准不一样,选出来的人也不一样。

    名义上是内阁商议,可真正有能力决定皇位归属的还是李牧。

    涉及到皇权更替,一旦站错了队,那可是要命的。

    不搞清楚李牧这位实权派的想法,稳健的柏锦文,自然不会说出心中的新君人选。

    “另立新君之事,你们几个商议便是。

    本侯的身份,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避嫌。

    现在天子蒙难,本侯寝食难安。

    为了早日剿灭叛军,明日本侯将启程赶赴前线,亲自指挥平叛大战。

    朝中的事务,就交给诸位处理了。”

    李牧果断把皮球踢了回去。

    作为一方诸侯,还执掌着朝中的主要军队,此时跳出来另立新君,很容易被人当成“曹操”。

    施家的反面教训,还历历在目,他可不想步其后尘。

    与其陷入新君风波中,不如赶紧从朝堂中跳出去。

    指挥大军平叛,无疑是最佳的理由。

    听了李牧的话,众人瞬间懵圈。

    送上门的拥立之功,就这么拱手相让,一时间他们反而不敢接。

    “侯爷,天子之位事关江山社稷,此事您可缺席不得!”

    万怀瑾急忙劝说道。

    文官集团独占拥立之功固然美好,可问题是没有军方背书的皇帝,那还是大虞皇帝么?

    倘若他们选出了皇帝,走完了全部流程拥立上位,李牧突然反悔不承认,那政治后果可就严重了。

    “万大人,非本侯推脱,着实是对宗室不熟。

    宗室藩王,本侯一个都不认识,哪知道谁贤谁慵啊!

    为了替朝廷负责,也是替天下人负责,本将就不插手了。

    诸位大人都是慧眼识珠之人,想来定能选出一位贤能君主。”

    李牧摆了摆手推脱道。

    选皇帝有多麻烦,他虽然没有参与过,但架不住历史书上经验教训多。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宗及一众皇子全部被俘,仅赵构一人在外募兵幸免于难。

    拥立他继位时,太宗一脉在世的皇室成员,就他一根独苗。

    法统上无争议,减少了许多内部矛盾。

    北宋覆灭之后,南方官员才能迅速向赵构靠拢,建立了南宋。

    同样涉及到选皇帝,明末就是另一种结局。

    崇祯儿子全部沦陷在北方,缺乏顺位继承人,文武百官围绕着拥立之功打破头。

    南明的几位皇帝,都没有能够获得官员士绅的集体拥戴。

    以至于他们上位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整合南方各省的力量。

    大虞朝的情况,看似好了很多,实际上本质和南明一样。

    没有顺位继承人,从宗室中挑选皇帝,无论选谁都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放在和平年代,还可以慢慢平息争议,但乱世之中不行。

    李牧固然可以靠自身实力压制反对的声音,强行拥立新君上位,但这会让自己陷入政治风暴中。

    如此烫手的拥立之功,还不如不要。

    反正身份地位到了他这份儿上,立下再大的功劳,皇帝最多把爵位给他晋升一级。

    公侯之位对他来说,也就一个虚名,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皇帝想要加封,他都不会接。

    从朝廷拿的越多,未来就越难切割。

    永宁帝之死,短期内给他造成了麻烦,但长远来看却是一件好事。

    甭管怎么说,永宁帝都是他的封君,政治上根本无法进行切割。

    现在永宁帝死了,他出兵替旧主报了仇,也就全了君臣之义。

    旁系宗室上位,关系就隔了无数层。

    只需故意疏远关系,往后朝廷出事,那就和他没了关系。

    心中有了计较,李牧自然可以放手给文官们折腾。

    按照这帮人心中的理想皇帝模板,在乱世之中,根本活不下去。

    别说收拾北方的烂摊子,估摸着连南方这片安稳地,也会被他们给折腾出问题来。

    说完之后,李牧直接告辞离去,搞得众人是面面相觑。

    “襄王才高八斗,不如立其为帝!”

    半晌功夫后,柏锦文开口打破了室内的沉默。

    当年他刚中进士不久,被朝廷派往襄阳王府担任过一届长史,同上一代襄阳王关系不错。

    当代襄阳王那会儿还是孩童,最初的启蒙,都是他给教的。

    蒙师也是师,这种师徒关系,在大虞朝是最牢靠的政治联盟。

    拥立襄阳王为帝,对他个人来说,无疑能够利益最大化。

    “不妥!”

    

第五百一十九章 、流言漫天飞-->>(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