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厦将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维持现状,无疑是在坐以待毙。

    “夫君,江南局势若是失控,京师那边该怎么办?”

    景雅晴忧心忡忡的问道。

    玩笑归玩笑,烂摊子总是要有人收拾的。

    江南局势失控,最终需要为此买单的,还是大虞朝廷。

    哪怕只是部分地方士绅,同叛军搅合到一起,造成的破坏力也远比农民起义军大。

    有这些人搞破坏,朝廷强行从江南催缴的税款,想要及时运回京师可不容易。

    偏偏江南卡住了运河的源头,长江的下游入海口。

    不把江南问题捋顺,南方各省的钱粮,想要送回京师只能走陆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绝路。

    且不说沿途四起的叛军,光运输途中的消耗,就能把税粮吞噬七八成。

    少了这三千万石的税粮补充,朝廷拿什么守护北疆。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

    “京中局势,还是要看朝廷诸公的决策,为夫也左右不了朝廷的决策。

    冒然掺和进去,只会讨人嫌。

    在传递家书的时候,用你的名义通知公府和侯府,把事情的严重性说清楚。

    若局势崩溃,可南下暂避。

    安南会馆那边有不少商队护卫,可为他们提供助力。

    记住此事务必严格保密,除了成国公府和镇远侯府核心成员外,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这条撤离路线,最多容纳数十人。”

    李牧神色凝重的说道。

    勋贵享受各种特权,同样也受到了多种限制。

    想要举家出京,就必须获得朝廷的批准。

    成国公府和镇远侯府虽然暂时沉寂,可终归是顶尖勋贵,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解读。

    眼下的局势,朝廷是不会放他们南下的。

    一旦消息泄露,要么满朝文武都跟着过来,要么一个也走不了。

    朝中那帮达官显贵,可不是什么孤家寡人,随便一个背后都是一大家子。

    并且这些人富贵日子过惯了,哪怕是在逃命,也不可能像移民一样住大通铺。

    加上携带的财物,随便一家豪门,都得几条船。

    船队有限的运力,根本不可能一次性把他们带到南方。

    最关键的是这帮人,都是上一个时代的遗留,对李牧来说,属于负资产。

    “仅能容纳数十人!”

    嘴中念叨了一遍之后,景雅晴整个人都不好了。

    别说京中的亲朋好友,光景李两家的子弟,都不止数十人。

    “没有办法,京中那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

    若是拖家带口的撤离,根本不可能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离开!”

    “罢了,你只隐晦的提醒一下,让他们关注时局即可。

    撤离之事,暂时不要通知了。

    到了必要要撤离的时候,我会安排人直接和他们接洽,免得节外生枝。”

    李牧想了想后补充道。

    豪门世家,都有自己的存身之道。

    京中的局势如此凶险,景李两家不可能没有察觉。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默契的安排子弟离开,为宗族留下后路。

    最后的撤离,那是为嫡系子弟准备的。

    他们的身份敏感,除非是外放为官,不然很难出京。

    无论怎么准备,都免不了有所牺牲。

    跟着大虞混了这么多年,一声不响就离开,家族名声就臭了。

    相对来说,李家的情况略好一些。

    当代镇远侯,尚且是一幼童,世人不会苛责一孩童。

    成国公府情况则不一样,其他人可以跑,当代成国公却要和朝廷共患难。

    纵使要撤离,也要带着小皇帝一起跑路。

    “夫君,倘若我们出面推动南迁,情况会不会更好一些?”

    景雅晴一脸严肃的问道。

    事实上,南迁之议,在大虞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上一次洪水泛滥之时,朝堂上就出现了这种声音,只是遭到了北方一众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对。

    毕竟,京师在北方,朝廷的战略重心就会被动留在北方。

    京师南迁,看似能够节省不少钱粮,但战略重心也会跟着转移。

    

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厦将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