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七十三章 、蝗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已经晚了。

    找不到解决之法,只能把事情拿到朝堂上讨论。

    “首辅,区区蝗灾,何足道哉!

    《齐民要术》、《农书》上早有记载治蝗之策,只需勒令各地衙门,按照上面的内容执行即可。”

    白发老者一开口,姜书翰就被气了一个半死。

    事实证明,腐儒就是腐儒,不会因为年龄增长,个人能力也跟着增长。

    如果按照《齐民要术》、《农书》上的治蝗策,就能解决蝗虫的问题,那么蝗灾也不配成为农耕时代第一天灾。

    “崔大人言之有理,老祖宗早就留下了解决之策,只需按部就班执行即可。

    灾情泛滥,定是地方官学识不足。

    当劝诫百官,多读圣贤之书,明圣人之大道……”

    国子监祭酒附和后,一众腐儒纷纷响应,仿佛完成了一项伟业。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高中进士之后,全部留在京中任职。

    到地方上历练过一圈,重新回到中央朝堂的,情况就要好上很多。

    虽然也不知道解决之法,最起码知道这种强行套用书本知识的操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推崇“圣贤书”是政治正确,哪怕明知道上面的内容不靠谱,大家也不能明着反对。

    经过这么一折腾,话题直接被带偏。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通过这件事,朝廷高效的完成了一轮人才筛选。

    众阁臣互相对视一眼后,瞬间给这些腐儒,贴上了“蠢货”的标签。

    无论派系出身,这种“蠢货”,肯定是不能重用的。

    谁也无法保证,这帮人灵机一动,能够干出什么蠢事来。

    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貌似很受太上皇喜欢。

    几乎全是永宁帝时期,陆续提拔起来的。

    “既然有了解决之法,我看就这么执行吧!”

    次辅白季临没好气的说道。

    能不能解决问题不重要,关键是在这种时候,内阁必须要做点儿什么。

    在朝堂上混,甩锅是必备技能。

    朝廷给出了方案,没有把蝗灾扑灭掉,那就是地方官的责任。

    下面的官员要骂,就去骂提出方案的人。可不是内阁要强行推动,完全是朝堂上众望所归。

    一群大儒在吆喝,内阁只是顺应大势。

    政治责任推了出去,蝗灾导致的后遗症,还需要朝廷负责善后。

    受蝗灾影响,上述地区今年的税款,肯定是指望不上。

    不光收不起来钱,还要再出一笔赈灾款,以维护地方稳定。

    倘若运气不好,蝗灾继续向外界蔓延,那么局势还会更加糟糕。

    朝廷的财政压力,再次上了强度。

    ……

    南直隶。

    催缴钦差刚到地方,就收到了朝廷的公文。

    阅读到最后,万怀瑾的双手,忍不住颤抖起来。

    本来催缴税款的就不好干,进了士绅腰包里的钱,就很难再掏出来。

    在来时的路上,他就想着联合地方官向百姓加征一笔,先把前面的窟窿填上一部分。

    朝廷只是要钱,不会在乎钱是从谁身上收的。

    把窟窿给堵上,事情也就结束了。

    完成了任务,他就回去交差。

    后续的事情,同他这位催缴钦差,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北方遭遇蝗灾,朝廷财政压力大增。

    光堵上去年的窟窿不行,还必须保证今年的税款,能够足额缴纳。

    压力一下子到了他这位钦差大臣身上,现在万怀瑾是进退两难。

    一度他都想挂印而去,不过这个念头刚生出来,就立即给打消了。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有些事情不是想躲就能躲开的。

    此时挂印而去,不仅仅是丢官,还要丢命。

    朝廷追责下来,小时候逃课,都能成为亵渎圣人经典的重罪。

    催缴税款的苦差事,能够落到他的头上,主要就是他游走于朝中各派之间。

    平常时期,见到谁都能称兄道弟,任谁见了都要说一句“人面广”。

    八面玲珑的性格,看似非常适合混官场,可惜他没赶上好事情。

    在党派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站队不彻底,就相当于彻底不站队。

    没有被第一时间干掉,那都是人缘好的功劳。

    在朝中各派互相推诿之下,催缴钦差的苦逼活儿,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当然,差事也不算白干,直接加了户部尚书衔。

    可惜前缀是“南京”,一下子让手中权力缩水了大半。

    完成了任务,岗位就能转正。

    南京六部虽然是养老衙门,但户部是一

第四百七十三章 、蝗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