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五章、安南新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以大虞朝的教育体系,读书人眼睛都在天上,科举入仕起步就是县令。

    要让这些人放下架子,到安南这种“鬼地方”的乡镇任职,不如直接杀了他们。

    如果只是放不下架子,还可以慢慢想办法,关键是这些人大都不食五谷。

    舞文弄墨,一个比一个厉害。

    到了具体办事的时候,能够把人气死。

    何况安南地区刚刚稳定下来,民间还不知道隐藏了多少心向安南王的余孽。

    想要迅速控制地方,还是要靠武力。

    一什兵马控制一个村,一个百户掌控一座乡镇,直接把影响力扩散到最基层。

    为了获得赦免,海盗和义军在当地的杀戮有些狠。

    战后的安南地区,人口大幅度下降。

    初步统计,也就那么两百来万,其中还以老弱居多。

    地方治安能够迅速稳定下来,主要是前面杀的太狠,当地青壮都快死绝了。

    南迁的十几万军队,加上家属之后,也有上百万人。

    再引进一些移民过来,当地人口结构,很快就会发生逆转。

    “侯爷,让我们打仗,弟兄们都没话说。

    可让大家治理地方,这不是让张飞绣花么?”

    李三七哭丧着脸说道。

    军管制度,大家都有经验,可那是临时性的。

    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属于无为而治。

    只要民间不出乱子,他们什么都不管,就连各种税款都不用收,大家只需要维护地方治安。

    到了安南地区,肯定不能这么玩儿。

    都护府拥有众多权力,可付出的代价却是朝廷拨款减少,钱粮需要自己筹集。

    军饷的问题好说,冲着分发的免税田,大家就愿意卖命。

    可士兵总是要吃饭的,武器装备维护,也是有成本的。

    钱粮不会凭空变出来,那就要向民间进行征税。

    看似很简单的活儿,具体执行的时候,对士卒们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光繁杂的账目,就让人崩溃。

    “不用担心,你们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稳定,在地方上推广汉化。

    为了减少施政压力,本侯会简化税种。

    废除那些杂七杂八的税款,普通百姓只需承担:丁税和农业税。

    当年大军撤离时,在安南留下了许多遗民,你们要负责核实。

    考核标准非常简单,必须学会大虞语言,祖上来自大虞,同叛逆安南王做出切割。

    凡我大虞子民,每人发放五亩口粮田,免除丁税和农业税。

    未来安南都护府,征税模式将从直接税改为间接税,纳税主体不再是农民。”

    李牧的解释,听的众人是一头雾水,大家只记住了口粮田和虞人免税。

    “侯爷,万万不可呀!”

    “按照这种做法,要不了几年,全安南都是我大虞子民。

    到时候没人交税,光靠其他收入,怕是难以维系开销!”

    众人急忙劝阻道。

    免税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度。

    对一个政权来说,首先要做的是生存下去,这就需要钱粮来维系。

    什么直接税变间接税,他们不清楚,但不征农业税、丁税,他们还是听明白了的。

    事实上,李牧也不想搞这么激进。

    怎奈安南的情况特殊,军功田免税这是事先承诺好的,肯定不会反悔。

    剩下的安南百姓,多是一些老弱妇孺,青壮劳动力极为有限。

    要想迅速同化他们,光靠威逼不行,主要还是要靠利诱,让大家看到归顺大虞的好处。

    在这种背景下,让一群生产力有限的老弱妇孺成为纳税主体,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从国内的引进移民,基本上都是一穷二白的主,短时间内无力承担纳税重任。

    在这种背景下,向底层百姓征税,搞不好征收起来的税款还赶不上征税成本。

    何况人性经不起考验,给了驻村士兵征税权,就少不了有人在下面作威作福。

    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让现在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索性就干脆点儿,只要大家肯加入大虞的怀抱,那么就对农民免征了。

    原本出自土地上的税款,全部分摊到盐、铁、酒、茶、粮食交易等商业税中。

    同样是在征税,没有直接从百姓手中要钱,官府和百姓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复存在。

    “全成了我大虞子民更好,这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至于税收改革的问题,其

第三百九十五章、安南新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