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6章 会议与拉壮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没人知道的那种,就连下属都没有几个。

    更何况这段时间蒋婷连续两篇论文刊登,一时间和她那个便宜侄子程开颜,俨然成了学术界新星。

    这让一直以来自持身份高贵,从小到大都是周围人的视野中心,自认能力不下于蒋婷的宁秋月如何能忍受。

    于是在得到老太太的认可后,宁秋月当天晚上就扑在这个计划上。

    她熬了两天两夜,这才规划好军旅采风详细计划,甚至还低头找来了在文化部工作的大嫂唐明花帮忙查漏补缺。

    “你有自信就好,要不是你当初自暴自弃,被王自儒耽误了,不然你现在的成就绝对远超阿婷。”

    江云霞语重心长的说道。

    “我知道了,这次就让蒋婷的侄子来帮我,完美达成这次作家前线采风任务。”

    宁秋月轻笑一声,她现在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蒋婷那个女人听到这个消息的表情了,肯定很有意思。

    其实她也没想到,对谁都那么冷淡蒋婷,居然会因为便宜侄子而向自己的低头,接受自己的威胁。

    “你什么时候不把阿婷当做对手,你就算成功了。”

    老太太没有看她,自顾自推门下车,她头也不回丢下一句,径直离开。

    宁秋月脸色一沉,默默跟了上去。

    趁着开会前的时间空档,宁秋月就在老太太的办公室里,再次将做好的计划稿通读一遍,争取做到滴水不漏。

    上午的会议,在总政四楼大会议室举办。

    邀请了总政不少部门的领导前来,此外还有中作协,BJ市作协,以及武装部的领导前来参加会议。

    毕竟是涉及到前线部队、作协以及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由不得总政不重视。

    一大清早。

    整个总政部就已经像注入动力的机械造物,一个个零部件转动了起来。

    各个部门的领导准备着发言稿,时刻准备上台发言。

    干事们拿好学习小本,准备做好会议记录。

    上午十点,会议如约开展。

    宁秋月跟在江云霞身后,走向会议室。

    楼梯尽头不远处的走廊上。

    十多个身影正扶着栏杆,看向远处城市的景象,亦或者围在一起聊着天。

    其中一个头发花白,身材微胖,看起来六十多岁的老头,引起了二人的注意。

    刘白玉。

    自1936年开始创作,著有《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其中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

    未来他的长篇军旅《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军旅作家。

    去岁的军旅采风,就是由他提议带队。

    今年重启采风,自然少不了这位。

    “老刘同志。”江云霞喊了声。

    “江大姐。”

    刘白玉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来,他的视线落在身后的宁秋月身上,“这位是?”

    “小女秋月。”

    江云霞难得的露出一丝笑容介绍道。

    “刘伯伯好,这次的采风行动和会议由我来主持,还望您多多关照。”

    宁秋月礼貌问好,又提醒一句。

    “秋月,我就叫你秋月好了。”

    刘白玉看向宁秋月,后者微笑点头,他继续说:“好好加油,若是有问题随时来找刘伯伯。”

    “知道了,刘伯伯。”

    三人寒暄片刻,刘白玉又将身边几个作协的同志介绍过去。

    “这位是王蒙同志。”

    “久仰大名了,王老先生可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了嘛!”

    宁秋月仪容十分得体,听到这个名字,心中一笑。

    她之前调查过程开颜,这位大作家和程开颜那小子关系还挺不错的。

    “小宁同志说笑了。”

    王蒙笑了笑。

    告别王蒙,宁秋月又和几个军旅作家寒暄几句。

    军旅采风说到底主力军还是军旅作家,她作为此次采风行动的负责人,自然知道该团结谁。

    会议即将开始,众人便一一走进办公室。

    走廊上陆陆续续来人,干事们纷纷跟着领导干部们走进会议室落座。

    只见会议室最前方的墙上,已经拉上了红色横幅,红底黑色写着:

    战地风华,烽火墨韵!

    关于广大文艺工作者开赴前线,开展军旅采风行动,举办军旅文艺作品征文的准备会议。

    待众人落座,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

    只见一个三十多岁出头,容貌身材丰美,穿着一件白衬衣的女同志手中拿着厚厚一摞信纸走上台前。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宁秋月环望四周,眼神中带着与母亲江云霞一般无二的凌厉眼神,让会议室里参会的不少同志感到一阵头皮发麻与熟悉的感觉。

    这位肯定江部长的女儿。

    许

第226章 会议与拉壮丁-->>(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