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军队高层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1914年4月14日,在西线战场仍无进展的情况下,德国军方高层在柏林城市宫召开了帝国军事会议,商讨德国未来的战略抉择。
参加这场会议的除了德皇威廉二世之外,还包括德国的总参谋长法金汉,诸多军方高层以及政府高官。
各个集团军的司令先是汇报了各自的进攻情况和前线的大概局势,随后一起讨论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西线的进攻,还是应当调动一部分军队前往东线,寻求新的机会。
威廉二世在西班牙加入战争之前,一直试图通过总参谋长法金汉来维持原本的进攻计划。
可如今哪怕是骄傲自大的德皇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已经无法实现施里芬计划,更无法在短时间内打败法国。
虽然德国相较于普鲁士时期变得更加强大,但法国也不再是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了。
诸多武器装备和军事理念的进步,导致德法两国的军队实力都大幅度增长。虽然德国军队的战斗力略微领先法国军队,但法国军队处于防守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方军队的差距。
这也是德法双方互相僵持,各自都无法完成战略目标的原因。
法国倒是还能继续拖下去,但德国如果继续两线作战,可是拖不了太长时间的。
除了东西两线的僵持之外,巴尔干的局势也是德国不得不考虑的。如今的巴尔干局势可以说是完全倒向了协约国,德国的重要盟友奥匈帝国也算得上是岌岌可危。
一旦奥斯曼帝国战败,奥匈帝国将独自承担巴尔干诸国的进攻,这个已经损失惨重的帝国到底能够支撑多长时间,德国政府也不确定。
一旦奥匈帝国也战败,同盟国就只剩下德国和英国。
虽然德英两国都是超级列强,但在多个列强的围攻之下,也终究双拳难敌四手,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
面对同盟国如今的局面,威廉二世也无法再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只能对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容克贵族进行退让,避免德国内部的矛盾加深。
在这场帝国军事会议上,德皇威廉二世率先开口,将目光看向了自己亲定的总参谋长法金汉,开口吩咐道:“法金汉参谋长,先说说你的看法吧。”
听到威廉二世的命令,法金汉也不再犹豫,站了起来开口说道“皇帝陛下,如今两线作战的局面对我们十分不利,西线战场也无法打开局面。
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在焦灼的西线战场采取战略防守的姿态,将更多的兵力集中到东线战场,寻求快速打败俄国的机会。
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东线战场的好处,除了有机会快速打败俄国之外,我们还能帮助到位于巴尔干的盟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至于西线战场,哪怕我们抽掉了大部分军队,有着英国人的帮助,守住现有的土地还是没问题的。
相较于精锐军队众多的西线战场,东线战场的俄国军队战斗力普遍低下,解决起来更加容易。
只要我们能够打出两场漂亮的胜仗,就有希望逼迫俄国投降,从而彻底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
总参谋长法金汉的想法,其实代表着德皇威廉二世的退让。
法金汉是威廉二世一手提拔上来的总参谋长,要是威廉二世不同意战略转移的话,法金汉就算有着相关的想法,也肯定不敢表达出来。
如今法金汉在会议上直接表达出希望集中兵力进攻东线的想法,其实也代表着威廉二世已经放弃了对西线的进攻。
威廉二世点了点头,对法金汉目前所说的德国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
“所以你的计划呢?”威廉二世继续询问道。
“在我看来,我们应当至少抽调120万军队前往东线,在西线战场只保留100万左右的军队。
如果英国政府能够向西线战场支援50万的军队,就能保证西线战场的稳固
第五百零五章 :德国战略转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