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割让西北、西部和西南三处与塞尔维亚相邻的土地给塞尔维亚,作为战争中对塞尔维亚造成巨大破坏的补偿。
保加利亚完全放弃南多布罗加的主权,承认南多布罗加为罗马尼亚的合法主权领土。
保加利亚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占领的色雷斯土地由协约国各国和西班牙联合管控,组建多国联合共管区,为期15年。
15年后由当地民众举行公投决定主权归属,在这15年期间,共同管理的各国在共管区拥有军队驻扎权和军舰停靠权,共管区的所有收益由各国共同瓜分,主权和领土完整由各国共同保障。
这是保加利亚损失领土的部分。
在资金方面,保加利亚政府须向协约国各国支付4.25亿比塞塔的赔款。因为法郎和卢布大幅度贬值的原因,保加利亚支付的赔款以西班牙的货币比塞塔作为价值衡量。
按照协约国各国的约定,这笔价值4.25亿比塞塔的赔款,黑山获得5%,塞尔维亚获得25%,罗马尼亚获得10%,法国和俄国各获得30%。
虽然西班牙并未获得保加利亚的战争赔款,但协约国各国所获得的赔款,最终还是要向西班牙购买物资的,对于西班牙来说也是赚的。
除了割让土地和战争赔款之外,在巴尔干各国和俄国的强烈要求之下,条约中还增添了许多对保加利亚未来军事实力的限制。
首先就是保加利亚未来的陆海两军。
未来保加利亚的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万人,海军总吨位不得超过15万吨,空军飞艇数量不得超过20艘。
保加利亚政府不得主动研发重武器,包括飞艇、无畏舰和潜艇以及大口径火炮。
甚至就连保加利亚军队所装备的机枪和火炮数量,条约也进行了相当严格的限制。
虽然很不情愿,但保加利亚外交代表也只能签下这份和约。
按照这份和约所规定的,保加利亚在未来再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巴尔干的地位相较于黑山和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小国家,也绝对好不了多少。
这样一份条约签订之后,立刻在欧洲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德国和奥匈帝国万万没想到,协约国所要求的和平条约条件居然有这么苛刻。这也让德国和奥匈帝国国内的一些主和派,瞬间销声匿迹。
没办法,这样的条件实在是太过苛刻。德国政府可不想承受这样的代价,也就只能拼尽全力去赢得战争,让法国和俄国政府去承担和谈的代价了。
要说对这份和平条约最为抗议的,那肯定是大英帝国。
当英国人得知色雷斯地区成了协约国的多国共管区之后,英国政府立刻清楚了俄国的用意。
虽然名义上是多国共管区,但法国和西班牙在爱琴海内部的色雷斯地区,可是没有太多利益的。
能够用到色雷斯地区港口的,用脚趾头想其实也能想明白,就只有俄国一个。
因为这片土地太过靠近君士坦丁堡的原因,英国政府立刻对协约国与保加利亚政府签订的和平条约进行了抗议,认为这份和平条约没有尊重保加利亚的领土主权,严重威胁了巴尔干地区的稳定。
对于英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协约国各国没有丝毫反应。
说白了,大家的外交关系也都摆在了明面上。协约国当然清楚英国不可能是盟友,都快要变成敌人了,法国和俄国又怎么可能在乎英国政府的想法呢?
将色雷斯地区作为多国共管区,这也是法国和俄国以及西班牙所达成的妥协。
俄国当然想要这片土地,但法国又不太愿意让俄国占领色雷斯。不过考虑到目前的俄国是法国非常重要的盟友,在东线战场为法国牵引了上百万的德国军队和大几十万的奥匈帝国军队。
无论如何,法国政府也不愿意在此时此刻和俄国撕破脸皮。
这也是最终色雷斯地区变成多国共管区的原因,既满足了俄国政府想要将手伸到君士坦丁堡的意图,又避免了俄国独占色雷斯,算是两全其美。
保加利亚的内战和投降让同盟国和英国深刻的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绝对不是儿戏,需要付出百分百的慎重。
德国政府在索菲亚条约签订的当天立刻召开了会议,德皇威廉二世与统帅部的诸位军方高层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最终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这场战争。
奥匈帝国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也拖着重病的身躯亲自进行了演讲,号召奥匈帝国的所有民众踊跃参军,为国家打赢这场战争。
英国政府更是暗中调集了大量的殖民地军队,驻扎在埃及和中东地区,随时等待着北上支援奥斯曼。
保加利亚的战败对同盟国来说是一种损失,但损失并没有那么大。要是奥斯曼帝国也跟着投降,那损失可就大了。
至少在目前为止,同盟国还是需要奥斯曼帝国来分担一部分俄国的注意力的。
要是没了奥斯曼帝国,也就代表着巴尔干战
第五百零二章 :索菲亚条约-->>(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