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零一章 :英国人的打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超过英国的两大新兴工业国家,德国和美国都没有这样的问题。

    德国的君主还是掌握着较大的权力的,不管是缔造德国的威廉一世还是年纪轻轻就接管皇位的威廉二世,在政府中都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德国首相也是根据德皇的意志决定的,就算首相轻易有更迭,也不会影响德皇制定的国家发展政策。

    美国总统虽然是选举的,但也基本能够度过自己的任期。相较于被弹劾下台,美国总统任期短的主要原因反而是刺杀。

    当然,刺杀也并不是美国的专属。实际上,美国总统被频繁刺杀,还要追溯到美国的母国英国。

    英国历史上就发生过多起刺杀,同时期的欧洲各国,相应的刺杀事件也一点都不少。

    相较于通过政治手段迫使首相或者总统下台,刺杀明显是更加快速的方式。

    甚至这种手段在后世都有体现,在如今这个时代更是多不胜数。

    作为大英帝国的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掌握了比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更加巨大的权力,但同样也需面对来自议会、国王、反对党和民众的四方面压力。

    这其中还有个不得不提的点,那就是英国的两党制制度。

    两党制的本意是好的。两个党派轮流执政,可以避免国家持续衰弱。执政党需要面对在野党的监督,这样能够确保首相在任期间虽具备极大的权力,但也需战战兢兢的度过。

    可随着英国两党制的发展,好处倒是没体现出多少,坏处是完完全全的展露了出来。

    因为没有额外的竞争对手,执政党只需要专心打压在野党,在野党也只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执政党拉下马即可。

    原本的两党之间互相良性竞争的局面,也就演变为了两个党派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从而不顾一切的全面反对对手的结局。

    阿斯奎斯首相愤怒的并不是罗伯特少将撤退的命令,而是愤怒这样的命令有可能牵连到自己。

    这也是阿斯奎斯首相要召开内阁会议的原因,现在趁着民众们还不清楚消息,先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再说。

    英国内阁成员都是由首相任命的,这也导致内阁大臣们和首相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现任首相倒台之后,新任首相肯定是要任命自己信得过的内阁大臣。

    要么能力出众,要么就要在英国政坛颇具威望和地位,这样才能在新任内阁中继续占据位置。

    要不然,就得乖乖为首相服务,祈祷任何波动都不会危及首相的地位。

    随着阿斯奎斯首相的命令,英国内阁成员很快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邸聚集。

    因为事情紧急,阿斯奎斯首相也没有卖关子,而是直接向内阁成员说明了情况,随后询问到:“各位,都说说吧。我们是否要对这次事件进行回应?以及法国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要进一步关注法国和俄国舰队的动向,避免他们的军事行动在巴尔干地区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时的英国虽然没有加入战争,但和实际加入战争也没什么两样。

    除了考虑如何应对民众的关注之外,阿斯奎斯首相还需要考虑法国和俄国舰队的异常行动是否会对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产生影响。

    能让法国和俄国不远千里调动舰队汇合的,肯定是有秘密的军事行动。既然双方舰队是在爱琴海周边汇合,那军事行动肯定是和君士坦丁堡以及周边海峡有关。

    如果法国和俄国真的有大密谋的话,英国人就必须及时将消息透露给德国,确保同盟国不会被偷袭而仓促应对。

    毕竟英国人的本意还是希望同盟国取得胜利的。虽然也想让德国和法国互相消耗,双方最好同归于尽才好。

    但一切的前提都是,最终同盟国取得胜利。

    “首相阁下,我认为法国和俄国舰队汇合的目的,大概率是要获得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掌控权。

    这两个海峡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如果被法国和俄国掌控,不仅能够再次恢复俄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线路,也能解放被困在黑海的俄国舰队,让俄国的黑海舰队得以南下到地中海。

    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点是,法国的地中海舰队和俄国的黑海舰队汇合之后,其实力已经不是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舰队能够抗衡的了。

    除非意大利愿意加入同盟国,否则同盟国将在地中海地区彻底丧失优势。”英国的海军大臣率先站了出来,回答道。

    这次事件说到底,主要是因为英国海军没有拦住法国海军。虽然最大的责任是英国政府没有明确是否加入战争,让舰队指挥官只能被迫退让。

    但这种事情肯定不能直接甩锅给政府,海军部门也只能尽可能寻找解决办法,确保海军最终不会给政府背锅。

    听到海军大臣的回答,阿斯奎斯首相点了点头。

    法国和俄国舰队对君士坦丁堡海峡的用意几乎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他们掌控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同盟国来说,也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

    特别是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一

第五百零一章 :英国人的打算-->>(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