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二章 出国事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所说之地,为大清所有,毫无可疑。均有成案可稽,实可引为铁证。

    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证据,就是吉林新军参谋柏文蔚冒死从汉城带回来的《大东舆地图》。

    那是高丽的地理学家金正浩所绘制,成图于咸丰年间。

    此图不但证明了延边地区一直属于大清,还证明了长白山天池也属于大清。

    徐世昌见此大喜,特命松毓等人,将种种文献编撰成册,并绘制地图一卷。

    连带将《大东舆地图》,经由吉林巡抚呈报于外务部,作为对倭交涉的重要证据。

    “曲大人果然是能人啊,新政实施不到一年,已经有如此成果,厉害。”

    徐世昌对此次吉林城之行十分满意,在临行之前的践行酒宴上,跟曲绍扬相谈甚欢。

    “不敢不敢,是大人规划的好,下官只是按照大人的章程办事,才有今日成果。

    大人为恢复东三省民生经济,属实耗费无数心血,劳苦功高。”

    曲绍扬不敢居功,谦虚客套一番。

    “不,不,还是曲大人有能力,换做旁人,便是本官再怎么支持,也做不到如此显著成果。

    此事本官会向朝廷奏禀,替曲大人请功。”

    徐世昌对曲绍扬的能力手段颇为欣赏,两人又对东三省治理的相关问题上,做了更深的讨论。

    越聊,就越觉得投契,颇有些欲罢不能之势。

    “可惜此次前来,时日太短,未能于曲大人促膝长谈,实为憾事。

    下次曲大人去奉天,你我定要秉烛夜谈,共同商讨东三省之民生大计。”

    酒席快结束时,徐世昌意犹未尽的说道。

    “多谢大人抬爱,下官实在惭愧。

    大人若有差遣,尽管吩咐,绍扬便是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花花轿子人人抬,徐世昌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儿接连夸赞,曲绍扬肯定要当场表一表忠心了。

    酒席结束后,曲绍扬送徐世昌一行离开吉林城,之后,省行政公署一些事务,恢复正常。

    进了腊月,朝廷下旨,成立吉林西路兵备道。

    道署驻长春城,分巡吉省西南一带地方,主理行政,监管长春关税、商埠和交涉事务。

    同时,裁撤吉林副都统、吉林分巡道。

    转眼间,光绪三十三年过去,光绪三十四年来到。

    正月十九,清廷礼部铸发光字第一百四十二号印信,“吉林省印”,是历史上第一枚镌刻“吉林省”三字的省印。

    同省印一起到的,还有朝廷对吉省官员的嘉奖,正好行省衙署刚开印办公,刚开年便受嘉奖,众人都欢欣鼓舞。

    二月,吉省矿政调查总局成立,候补道员曹廷杰任帮办。

    据调查统计,到光绪二十四年春,吉林全省已有金矿四十五处、银矿五处、铁矿五处、铅矿两处、锑矿一处、铋矿一处、水晶矿一处,煤矿五十四处,其中大部分矿山都已官商合营的方式进行开采。

    当然,这里面有不少都是曲家在背后支持。

    吉省新政实行的比较好,又是刚开年没多久,行省衙署里事情没那么多,曲绍扬倒是能早点儿回家,陪陪家人。

    这天下午,曲绍扬提前回府,正好瞧见刘东山夫妻,还有新源家那个小子松诚。

    刘东山春、夏、秋回临江,照看家里的产业,到了冬天没啥事儿,他就来吉林城陪伴亲人,顺道过年。

    这才二月,还不到种地的时候,所以刘东山暂时就没回临江。

    刘松诚是正月初一的生日,如今已经一周岁多了。

    这小子体格挺好,刚满周岁就会走,如今已经能满地跑了。成天也不闲着,只要是睡醒了就满哪作。

    “呦,师父、师娘,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

    曲绍扬进门,换下官服,然后抱起来小松诚,一边逗他玩,一边与刘东山夫妻聊天。

    “这不是闲着没啥事么?家里头都让着小子逛遍了,成天哼唧着要往外走。

    我和你师娘寻思着也有些时候没见着你们了,就过来瞅瞅。”刘东山笑道。

    这几年,刘东山也渐渐老了,花白的头发、胡子,满脸皱纹,好在他身体不错,还算

第七十二章 出国事宜-->>(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