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章)开河道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人的任免,都是有迹可循的。

    以前不明白,现在霍海已经搞清楚了。

    比如公孙弘,其实就是刘彻剥夺相权的一次尝试,为的就是让封侯拜相变成拜相封侯。

    让相权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

    因为贵族当了丞相,有点难对付,普通人当了丞相,更好拿捏。

    但是为了推行盐铁一事,又让李蔡当了丞相。

    李蔡又是标准的封侯拜相,先封侯后拜相,等于又开倒车走了老路。

    而张欧,却是一个预备役。

    张欧,是贵族的后裔,但是却不是贵族,但他在朝中威信又高。

    任何时候只要刘彻用得着,随时可以把张欧顶上去当丞相,那就又继续走了先拜相后封侯的路子。

    继续剥夺相权。

    此时,刘彻仔细的回想,才恍然大悟。

    自己差点斗败一局而不自知!

    张欧就是为了为子孙后代谋福利才为官的,才拼到了今天。

    如果当初举孝廉的制度确定下来,那张欧绝对不会再继续给自己效力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到时候,只要自己想要他为丞相,他随时都可能请辞官!!!

    一旦他辞官,那博夺相权的尝试就又失败了。

    而张欧自然也就在旧贵族们那儿得到了一份新的政治资源。

    因为这点事儿,刘彻迅速就看穿了之前没看穿的事情,锐利的眼神似乎透过小院的树木,落在了百官身上。

    刘彻很清楚,这种代表了自身利益集团的斗争,就是这样的,谈不上谁对谁错,只有谁手段是否黑暗是否下作。

    但,如果拿不出真凭实据,自己真不好说什么。

    更何况!

    就算查出张品有什么问题,刘彻也不想动张欧。

    因为,当初帮助刘彻甩脱窦太主团队影响力的,正是张欧。

    当初刘彻其实是没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全靠窦太主在后面跑前跑后各种政治投入,最终帮助刘彻上位。

    而刘彻上位太子位置后,他的利益集团中,窦太主的占股就超过百分之五十一的。

    就跟当初刘邦被项羽打败,吕家二次投入后,占股超过百分之五十一是一样的。

    之所以现在窦太主只是有威信而没有政治影响力,就是因为陈阿娇巫蛊案。

    这件事情,很多人以为是张汤查的,并且甚至司马迁他爹记录的时候,都是写的张汤查的。

    实际上不是。

    一开始的确是张汤查的,但是一直没办法让各方满意,没法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案陈词。

    毕竟当时张汤还年轻。

    当初正逢张欧接手了御使大夫的位置,张欧上台后,很短时间内,就结案了。

    陈阿娇被贬长门宫,窦太主的原始股从百分之五十一暴跌到百分之一。

    这件事情虽然外面没人知道,但是后来写史书时,史料还是留下了痕迹。

    当然了,现如今的朝廷,也就有几个人知道这个案子是张欧去办的办的这么漂亮。

    刘彻思索了一下,还是把这个事情讲给了霍海听。

    霍海都愣住了。

    也就是说,理论上,张欧是占了刘据这只股票的原始股的。

    毕竟,卫子夫上位,到刘据上位,除了皇室的人和卫霍的人之外,出力最多的明面上就一个主父偃。

    主父偃那都全族抄家灭族了,股份作废了。

    卫霍上台,操盘运营,站在台前享受荣光,而张欧也是给这个台子立柱子了的。

    那么外姓股份中,张欧居然是第一大股东。

    果然,朝堂的事情永远没那么简单能搞清楚。

    一旦利用歪门邪道草率的把张欧处理掉,对卫霍掌权的合理性是有巨大的损害的,只要事情一传开,大家就会知道,你卫家霍家浓眉大眼的,其实也是不兑现股份的假股票。

    那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刘彻当然不会把这些分析给霍海听,但霍海大概也能听懂七七八八。

    “陛下,这个张欧年纪一大把了,真的很难缠啊……”

    这种在朝堂混了一辈子的人,资源太多太复杂了。

    除非有人能出来顶一手,否则事情真的僵住了。

    刘彻:“你知道就好。”

    “当初是谁跟朕放话说当官没意思不想当官的,你现在想好好做,不见得做得好。”    霍海笑了笑:“这个事情要在局内破局难得很,在局外破局,呵呵,轻轻松松。”

    刘彻看向霍海:“你想怎么做?”

    霍海:“陛下,你最近是不是缺钱?”

    刘彻点头:“朕,想要再打一次匈奴。”

    打匈奴这种事情得趁着春天干。

    经历了一个寒冬,草原上冻死一大堆,饿死一大堆,雪灾又会成部落的杀死很多人。

    到了开春,马肥膘耗尽,根本没法跑。

    而大汉的马呢?一个冬天粮草充足,甚至还有不少马儿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养的一身肥膘。

    而熟悉运动学的都知道,肥膘就是生物奔跑时的燃料箱。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原理,但知道结果啊。

    所以,打匈奴就要趁春天打。

    就跟匈奴南下抢劫要趁着秋收是一个道理。

    刚过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一心只想搞粮食,打劫的来了,只要不太严重,都提不起兴趣去抵抗。

    春天打匈奴也是这个意思。

    霍海:“陛下搞到钱可以干很多事儿,打匈奴的事儿最好从长计议,原因嘛……等开河道那天,陛下就知道了。”

    刘彻:“那就等到开河道那天再办,朕把股份拿出去一点售卖了,看看局势如何再说……这个事情先不说。”

    “说说锦衣卫的事儿。”

    王贺是绣衣使者,霍海跟他的一切许诺,他既听在了耳朵里心里,也报告给了刘彻。

    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刘彻:“你想要建立锦衣卫,就是要把情报从地方和学院剥夺上来?换句话说,你不信任张骞和东方朔?”

    目前对外情报主要是两个路子,一个是使臣在经营,一个是新建立的孔子学院在经营。

    使臣经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张骞。

    十年前在西域的那一次行动,让他有了为官的政治资本。

    只要是他提出的对外计划,刘彻就没有不同意的。

    但前提是得做出成绩来。

    对天竺这一次,就没有任何成绩。

    张骞成为蜀郡太守两年时间,分别受阻于羌胡和昆明国。

    但霍海提出的新计划,让张骞又有了执行的空间。

    如今张骞已经执行了有一段时间了,也是有捷报传回来的。

    当然了,长安城的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情报都到了刘彻手中。

    霍海摆头:“我不是不信任张骞和东方朔,就算是我自己去执行,也一样。”

    “因为对外的很多动作,是不光明的不光彩的,很多注定了没法在太阳下执行。”

    “既然如此,那就和绣衣使者在暗中的活儿很类似,自然应该成立一个一样的机构对外。”

    不过对外和对内是完全不同的。

    对内的,是主要要看政治。

    对外的,主要要看整体利益。

    霍海:“陛下,有些脏活儿,某些使者不见得能干得出来,那么,明面上和暗中的事情,最好还是分开得比较好。”

    刘彻点了点头也摆了摆头。

    外交如打仗。

    外面的事情传回长安,需要多久?等自己做出决策再送过去,又要多久?

    这一来一回,有点耽误事了。

    就算面对各国的使者,对锦衣卫有辖制权利,也会因为体系的不同,导致有信息差。

    但霍海很确定:“陛下,未雨绸缪,等开河道那天,一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章)开河道时-->>(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