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9章:李承乾的梦,东胜神洲之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九月初,雨停了,疫散了,陇右也下了场雨。

    河南道的灾民在新修的河堤上种起了冬麦,陇右的田埂上竖起了新的水车。

    长安的户部账上,虽花了五百万贯救灾,却因灾民尽快复耕、商路未断,秋收时的税赋竟没比往年少多少。

    朱雀大街的早市又热闹起来,卖胡饼的小贩跟客人闲聊:“还是太子殿下的新政管用,这灾年要是搁从前,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客人点头称是,指着汇通司门口贴的救灾明细:“你看这账算得多清,哪笔钱用在哪,都写着呢,这才叫心里有数!”

    大灾长安是有感触的,以往大部分灾民流民都会赶往长安。

    但这次灾情如此之大,长安竟然没有流民过来。

    之所以普通百姓也能知晓,是因为关于这次的灾情详细,都已经在长安邸报上刊登出来。

    李承乾要的不是捂盖子,而是让更多人知晓,受灾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东宫。

    各地送来的奏报摆在案几上。

    这场天灾让百姓真正看懂了新政。

    它不是冰冷的章程,是能在危难时护住身家性命的力量。

    不是朝堂的空谈,是能把江南的粮、岭南的药、关中的钱拧成一股绳的纽带。

    新政的根基,在这场天灾的洗礼中,才算真正扎进了大唐的土壤里。

    同时也意味着,不管是权力还是声望,李承乾这个太子已经达到了巅峰。

    “殿下还苦恼什么呢。”

    苏玉儿看着李承乾眉头微皱,端着参汤过来轻声问道。

    李承乾微微摇头,指了指案几上的奏报,道:“粮食还是太少了。”

    苏玉儿安慰道:“殿下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很好了。”

    李承乾没有回答。

    他知道在王朝时代,农耕文明想要做到人人吃饱饭,几乎是不可能是事情。

    哪怕现在的大唐看似繁华,实际上饿肚子的人多了去。

    大部分的百姓只能是勉强活着。

    李承乾心中叹息。

    可惜,这个时代要是有土豆就好了。

    必然可以养活更多人。

    这个时期的土豆还在南美洲。

    一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秘鲁,将土豆带回欧洲。

    起初,土豆主要种植在贵族花园中,被视为观赏植物,未受广泛重视。

    18世纪,欧洲多地遭遇饥荒,人们发现土豆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且种植周期短、保存期长,逐渐开始大面积种植。

    在爱尔兰,由于肥沃土地被英国殖民者占有,当地人只能在贫瘠土地上种植土豆,使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人口也因此迅速增长。

    而全球传播是在17世纪末,土豆传到天竺和倭国。

    随着殖民扩张和贸易发展,土豆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至于中原,大约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但当时种植规模较小。

    一直到清朝,官府鼓励开垦荒地,土豆因适应性强、产量高,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次日。

    朝会。

    今日气氛异于往常。

    李承乾坐在太子位上,目光扫过阶下的百官。

    寒门进士眼中带着对新政的热忱,老臣们脸上是惯有的审慎,而户部尚书戴胄手里还捏着河南道的秋收奏报。

    “诸位爱卿,近日处理灾情,想必都清楚粮食之重。”

    李承乾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

    “河南道复耕虽顺,可亩产终究有限;陇右补种的耐旱作物,收成也难如预期。”

    “孤夜不能寐,前日竟得一奇梦。”

    百官齐齐抬头,连一直闭目养神的房玄龄都睁开了眼。

    “梦中见我大唐列祖列宗立于云端,对孤说:东海之彼岸,有大洲名曰东胜神州,其地广袤,民多粮足。有一种作物,名唤土豆,生土中如芋,

第439章:李承乾的梦,东胜神洲之说-->>(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