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二十者以谋逆论处”,这简直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殿下!”一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官员急声道:“商户借贷,风险难测,利息太低,谁还敢放贷?这是逼着富人不敢帮扶穷人啊!”
李承乾闻言冷笑,这些士族也就是欺骗以往不懂商业的皇帝。
“帮扶?去年洛阳大旱,王氏放粮,借一斗还三斗,这叫帮扶?还是叫趁火打劫?”
李承乾目光如刀,一一扫过百官,令其不敢对视。
“大唐钱庄的贷款,是让商户扩大生产,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饭吃,不是让你们拿着本金去盘剥百姓。敢违令者,王氏就是榜样。”
太原王氏的人瞬间噤声。谁都知道,河南道镇压时,王氏因暗中资助流民作乱,被抄了三家庄园,族长至今还关在天牢里。
货币改革的章程,就这么在百官反对,李承乾的强势中推行下来。
没人敢在如今太子面前玩死谏那一套,在这方面,李承乾演都不演了,只要敢反对,革职,徒刑,流放,乃至于斩首。
想反对,可以,那你就造反吧。
就看孤的火炮是否犀利。
火炮跟火铳太强势了,任何反对势力最怕的就是这个。
最为主要的是,跟以往的大规模战争不同,李承乾只需要派出少量将士,在火炮的优势下,就能轻易平定叛乱。
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队战争所带来的财政负担。
即便是一座城池或者数座城池的叛乱,只需要几千骑兵,马车拖着火炮,几轮下去,就结束了。
几千骑兵,甚至都不需要民夫,靠着沿途城池的粮食供给就能行。
火铳更是收割神器。
在没有甲胄的情况下,骑兵手持火铳,什么流民叛乱,完全没有意义。
货币改革章程登上长安邸报,但推行的阻力,比预想中更烈。
士族与高利贷者明里暗里抵制。
汇通司”刚开张,长安几家富商便被打了黑棍,店铺也遭了火。
大唐钱庄”放出的第一批贷款,竟有商户收到恐吓信,说“敢借朝廷的钱,就等着家破人亡”。
民间对“唐票”的接受度也极低。
长安西市的商贩见顾客用唐票付款,要么摆手说“不收”,要么直接加价:“一张纸当钱用?得再加两成!”
百姓更是生怕哪天唐票就成了废纸。
李承乾的应对,依旧是铁腕镇压。
首先是下令大理寺彻查“汇通司”遇袭案,三天内便抓出了幕后主使,正是太原王氏的一个支脉族长,直接腰斩于西市,家产全部充公。
金吾卫穿上便服,在长安西市“消费”。
凡拒收唐票者,直接以“藐视朝廷”论处,轻则罚钱,重则关店。
同时,户部贴出告示,宣布缴纳赋税可用唐票,且“交票比交铜钱多算半成”。
这招瞬间击中要害,为了少交赋税,纷纷开始使用唐票。
对于大唐钱庄,他则让长孙无忌牵头,强制关陇勋贵“入股”。
“你们不是钱多吗?存入钱庄,既能得利息,又能帮朝廷稳定商路,何乐而不为?”
面对太子淡笑的语气,哪个勋贵敢于反抗。
哪怕是长孙无忌也只能乖乖照作,他可不觉得自己这舅舅的身份,能动摇太子的决心。
大量的铜钱存入钱庄,便有了充足的本钱放贷。
朝廷财政的压力,顿时清空。
不管什么年代,当今或是后世,还有什么是比金融更加赚钱的。
别说朝廷还有垄断贸易,以及货币的印刷及发行权。
短短一个月不到,局势便彻底扭转。
“汇通司”的汇票成了商人的护身符,从长安到扬州,拿着一张汇票便能畅通无阻,再也不用担心路上的劫匪,手续费虽低,积少成多也成了朝廷的一笔新财源。
“大唐钱庄”的贷款救活了不少濒临破产的商户。
洛阳的丝绸商借了钱扩大作坊,苏州的粮商贷了款新建粮仓,连岭南的俚人部落,都有
第434章:货币改革,海上丝绸之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