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毕竟他也是头回参与热气球制作与升空实验。
    在众人激动又紧张的目光下,硕大饱满的球囊带着吊篮一点点爬升。
    一丈,三丈,五丈···
    吊篮下面连接了一根特制的绳子,较细,很轻,却很结实,此时随着热气球爬升一卷卷地被拉起。
    又过了半刻钟左右,热气球将预备好的绳子全部拉起,拉直,终于停滞在“高空”中。
    朱标一手遮挡着阳光,仰着头看向空中的热气球,满脸震撼,忍不住口中喃喃道:“竟然真的升起来了,还这么高···”
    回过神,他便忍不住问刘宽,“妹婿,这热气球此时离地多高?”
    不待刘宽回答,一旁朱雄英便道:“父亲,吊篮下的绳索是一百米,也即是三十三丈有余,所以热气球此时离地也是三十几丈。”
    “三十多丈?!”朱标虽有所预估,客厅了这个答案仍觉震撼。
    随即便眼睛发亮,道:“这么高,人若站在上面,拿着千里镜,岂不是可以俯瞰整个京师?”
    刘宽笑道,“京师这么大,用千里镜怕是看不全,用微臣带来的望远镜还差不多。”
    朱标道:“如今制镜局研制的最新千里镜,倍数相较以往增加了不少,在这么高的位置,若是城中心,俯瞰整座京师也差不多了。”
    制镜局是去年从银作局分离出来的宫廷内造机构之一,专门负责生产千里镜、银镜。
    至于由琉璃场改组成的玻璃厂,却是一分为二,一个挂在银作局下,另一个则挂在工部工营司下。
    不过,老朱家即便只掌控银镜的生产,便可赚得盆满钵满,更别说还掌控了一小部分玻璃的生产了。
    至于千里镜的生产,依旧被老朱当成内廷机密,不往外透露,自然不可能当做商品拿到民间出售,一般都是作为宝物赏赐给有功将领。
    玻璃生产技术与大明原来的琉璃生产技术之间壁垒并不厚,随着透明玻璃、银镜开始在民间流行,刘宽估摸着要不了多少年,应该就会有人私下研究出玻璃生产技术。
    至于千里镜,若有流落到民间的,可能被仿制得更快。
    届时就看老朱、朱标如何应对了——这事刘宽管不着。
    热气球升空没几分钟,便开始下沉。
    朱标见状,不禁紧张道:“妹婿,这热气球好像不行了,该不会坠落下来吧?我们要不要再站远一些?”
    其实刘宽等人所在位置,距离热气球升空地点已经有一百多步远了,但朱标仍难安心。
    刘宽笑笑,道:“雄英,你来解释。”
    朱雄英点头,对朱标道:“父亲,热气球是能升空是因为里面充斥着热空气,热气比冷气要轻。”
    “所以,下面的燃料烧完,热气球也不会坠落,而是会随着里面空气降温,缓缓降落。只要不是球囊破损,便无需担心坠毁。”
    听了朱雄英的科普,朱标恍然,同时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他虽然平时也会抽时间学习数学、自然科学,但因为主要时间都用来处理国务,在这方面了解自然不如朱雄英。
    可以说,朱标如今若回到大本堂,儒学、数学方面大概还好,在自然科学方面多半就是个学渣。
    半刻钟不到,热气球便降落到了地面。
    刘宽当即领着朱雄英等学生,还有一班子工匠,上前一顿检查、记录,随即与学生们讨论起来。
    “若从热气球在
第182章 朱标被儿子科普,制镜局与玻璃厂【求追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