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44章 撬墙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南院线,纷纷组建了自己的阵营。

    嘉禾在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制作量虽然不及邵氏,但在发行业务上十分活跃,他们平均每年发行10多部电影,剩余档期则成为独立制作电影的重要上映窗口。

    在电影制作上,“嘉禾”主要扮演投资人或是贷款人,很少直接参与创作及制作管理,风险则由制片人承担。

    最经典的就是嘉禾和李小龙合作,他们实行包底分账,也就是给演员一笔基本片酬之后再分红,因此诞生了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等众多卫星公司。

    金公主的母公司是九龙建业,“九龙建业”实力非凡,操控了香港四大家族之一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将近30%的股份,雷觉坤的雷氏家族和郭氏家族之间经济联系联系。

    早期的雷觉坤旗下有丽声、乐声凯声、华声戏院,他以此为基础,再租用或以合约形式联合十多家戏院,也很快成立了一条专门上映华语片的金公主院线。

    但是和嘉禾不一样,金公主最初纯粹经营院线业务,并不染指电影制作,影片发行主要是思远、协利、兄弟、立人等公司帮忙。

    为了吸引片商排片,雷氏干脆把以前影片不达最低票房,片商需包底的惯例取消,诚意非常明显。

    但片商们其实还是看不上金公主,只是由于嘉禾声势强盛,独立制片公司出品的影片排不上嘉禾院线,因此才转往金公主院线。

    因此金公主的弱点就在于片源不稳定,也被业内讥笑为“玻璃院线”。

    后来金公主一看这样不行,赶紧扩展起制片业务,先投资控股新艺城,后来更直接成立金公主直属的制片公司。

    总之,三大院线都完全能实现自产自销,所以香港的小独立制片公司根本活不下去。

    我自己家里一大堆电影,为什么要把你的电影安排在黄金档期呢?

    所以陈荣美说的是一点儿没错。

    如果没有国外的热钱流向你,全香港找不到一家投资人会让你做小卡斯电影。

    因为全香港都是三大院线的地盘。

    “.之前不是没有小独立电影制作公司制作的影片,这些电影都是些小卡斯片,在香港以外的市场基本没有什么票房号召力,因为公司的规模太小了,而在香港本土,也拿不到三大院线的好档期。”陈荣美缓缓说道。

    “可现在的香港不是还有第四条院线么?”

    江弦微微一笑,也不再遮掩,“外资不是什么问题,现在香港就像个聚宝盆,海外有多少热钱想涌进来,这一点陈老板你比我更清楚。”

    “嗯”

    陈荣美默不作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到影市内潜藏的海外资金十分充裕,供片甚有保障,他也不会从金公主独立出来搞一条新宝院线了。

    “陈老板,我且问你一个问题。”江弦开口道。

    “你讲。”

    陈荣美放下茶杯。

    “新宝为什么不学三大院线,拉拢一众卫星公司呢?”江弦淡淡说道。

    “.”陈荣美和江弦对视一眼,心里有点儿不淡定了。

    所谓卫星公司,也就是许冠文的许氏、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还有新艺城这些电影公司,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围绕着三大院线卫星旋转的一样,充当三大院线的片源供给。

    可新宝自成立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一家所谓的卫星公司。

    “我相信陈老板也看出来,卫星公司制度弊端明显。”

    江弦自顾自的开口,“陈老板试想一下,若是将来外资能在香港影市顺利涌入,流通畅旺,那么制片公司和院线之间的合作会增加多少变数?

    香港苦三大院线久已,如今多了一个新宝,多少的中小型卫星制片公司便有了离家出走的底气?将来再有一个旧宝、老宝留给制片公司选择的余地便更多。

    所以与其花大力气养一家家卫星公司,照我看,还不如直接帮外资与独立制片公司牵线搭桥。”

    “.”

    陈荣美看向江弦的眼神变了。

    他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真是刚从内地过来的么?

    怎么会这么懂?!

    

第644章 撬墙角-->>(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