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由惊愕、疑惑到受委屈、被羞辱,郭燕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个呢,实际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在西方化的姨妈眼里,帮助他们办了来美手续,从机场接来并安排了住宿,还借给生活费,介绍王起明到中餐馆打工,这已经超过了西方的人情标准了。
而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内地人看来,姨妈太不够味太势利,而且像是故意向他们示威,让他们品尝西方的人情冷暖。
这就很真实。
到了美国,中国的那套思维就行不通了。
于是王启明为了生计,拉大提琴的手一刻也顾不上触碰大提琴,为了赚钱,直奔油腻腻的后厨,跟盘子碗碟进行“交响乐”排练。
这落差,比从米其林三星跌落到煎饼摊还刺激。
然后冯晓刚鬼使神差的接他之口来了一句感叹:
“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他妈的战场!”
江弦看的特乐。
这句话是原著里没有的。
可见冯晓刚的确是在美国被摔打出来了,深有体会的总结了这么一句出来。
总之,故事主线就是王启明从地下室开始的奋斗史。
他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从中国餐馆的洗碗工变为身价百万的制衣厂老板,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跻身上流社会的华人富商,其住处也从阴暗的地下室搬到纽约皇后区的豪宅。
只不过,他的发迹之路并不体面:
先是依靠情人阿春的资金资助,之后依靠前妻郭燕的二婚丈夫大卫。
为了“成功”,王启明不择手段,背信弃义,甚至不惜牺牲朋友和亲人的情感、人格尊严。
即便如此,由于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王启明的不动产投资损失惨重,为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在大西洋赌城孤注一掷,然而,好运尽逝,最终王启明输掉了自己一切。
另一边,大卫和郭燕度蜜月归来,发现自己原先的客户已经成了王启明的,因此愤而把郭燕赶出了家门。
面对大卫的埋怨和不理解,郭燕选择了隐忍、离开了大卫,在美国一所大学里做清洁工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至于王启明的女儿,正值青春期的宁宁,来到美国后,即使住上了父母挣来的大房子,但是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没有父母完整的爱,竟以一种极为颠覆的叛逆作为报复
——嫁给自己美国男朋友的父亲。
最后,冯晓刚写,王启明面对纽约伸出中指,表明他对纽约、对美国、对这个繁华的金钱世界的态度。
此时,他所拥有的几乎都被一掠而光:
他作为艺术家的尊严被生活现实掠走。
他挚爱的妻子被美国人掠走。
他心疼的女儿被西方文化掠走。
甚至他的好友大李在美国奋斗多年为求绿卡而不得,最后还不幸意外车祸死亡
结局非常残酷。
王启明的美国梦也彻底破灭了。
“故事结束在王启明给好朋友大李办的葬礼这里,这个写的很好,一语双关,又是大李的葬礼,又是‘美国梦’的葬礼。”江弦给冯晓刚说起剧本里可圈可点的地方。
“哎呀,都是您教的好。”冯晓刚赶紧一脸谄媚说。
“不过.”江弦顿了顿,“结局这里还能写的更好一点。”
“哎呦,请您指教。”
“你看啊”
江弦指着结尾,“最后这里,再写一个王启明的京城好友,来美国投奔身在纽约的王启明,然后接机的王启明,就像是当年刚来美国的他一样,像是姨妈似得,把好友送到他最早住过的破旧地下室,然后留下500美元后离去。
这个时候呢,我们就看到了熟悉的一幕,这个好友在地下室破口大骂王启明.”
“.妙!”
冯晓刚听着听着,眼睛噌的一下亮了起来。
“妙啊!您这点子真好!这又是一个轮回!也是另一个‘美国梦’尚未开始即告破灭的表征,哎呦,要么您拿奥斯卡呢,我怎么就拿不了呢?我就拿不了!瞧您这水准,和我们这些小编剧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我在楼底下,您在楼上,不是,我在土里,
第630章 谁说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