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毫不犹豫,当即颔首应允:“准!”
    “其三,自陛下开创科学一脉,发展至今,投身研习科学者已不计其数。”
    “臣斗胆恳请陛下颁下旨意,召开大明科学大会,广召天下科学英才,齐聚金陵,共商科学发展大计,切磋学术技艺。”
    文元柳微微一顿,继而神色凝重地说道:“倘若朝廷真能促成此事,必能极大地壮大科学之声势,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会让京师大学的兴办之路更加平稳顺畅。”
    召开大明科学大会?
    朱允熥闻言,不禁微微失神,陷入短暂的思索。
    刹那间,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索尔维会议。
    彼时科学界一众大佬云集,思维碰撞,在人类科技发展的漫漫长卷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华章。
    如今这大明盛世,难道就不能兴办一场类似的学术盛会吗?
    确然如此啊!
    科学期刊纵然能承载诸多学术见解,可终究不比面对面交流探讨来得直接、深入。
    将大明的科学精英汇聚一堂,说不定便能激发出无数璀璨夺目的智慧火花,推动科学大步向前。
    再者,此举更能提振士气,鼓舞人心!
    “准!”朱允熥当机立断,应允下来。
    文元柳见状,连忙跪地谢恩,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朱允熥又令太监传旨,对在蒸汽机研制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众人一一进行封赏。
    这场盛大的宴会,足足持续了几个小时,方才落下帷幕。
    宴会过后,京师大学的各项筹备事宜,旋即有条不紊地铺展开来。
    与此同时,科举考试将每年开考的消息,如同汹涌的浪潮,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引得无数人感慨万千,喜极而泣。
    要知道,以往三年才考一次,对诸多怀揣梦想的学子而言,实在是太过漫长。
    一次考试中的小小失误,便意味着要苦等三年之后方能重新来过。
    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呢?
    况且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困境,更是让许多人不得不放弃!
    虽说理论上每三年都有一次机会,可实际上,诸多因素交织,许多人考过一次之后,便再难有第二次机会。
    如今改为一年一考,无疑如同一束明亮的曙光,给他们注入了极大的希望。
    然而,更令人震撼不已的,当属科举新增的其他科目。
    江西。
    某个县的乡下,一处宁静的院子里,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一本《科学》期刊杂志。
    在他身前的木桌上,还整齐地摆放着好些《数学》《物理》等杂志专刊。
    年轻人看得极为专注,时不时拿起笔,在一旁的白纸上写写画画,进行着各种计算。
    旁边,一位老汉坐在石椅上,看着儿子这般模样,重重地叹了口气,满是无奈与怨艾。
    “咱们家虽说在村子里还算殷实,有百十亩良田,可也称不上什么大富大贵。”
    “打你小时候起,我便咬着牙,请了教书先生,教你四书五经、朱子集注,满心盼着你将来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谋个一官半职。”
    “你小时候也算争气,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在这十里八乡都出了名,人人都夸你是神童。”
    “可如今呢?你瞧瞧你现在!”
    老汉说到此处,语气愈发恨铁不成钢。
    “你整天就知道钻研什么《科学》《数学》《物理》,还有那些个工业制造之类的玩意儿,放着好好的圣贤书不读,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
    年轻人被唠叨得心烦意乱,忍不住抬起头来,辩解道:“爹,这科学一脉,可是当今陛下亲自开创的,日后必定会成为显学,大放异彩!”
    老汉闻言,冷哼一声,满脸不屑:“陛下亲创又怎样?圣人的学问,那可是传承了几千年,历经岁月的考验。”
    “这劳什子《科学》,才兴起多久?”
    “当今陛下年轻,也就是一时兴起,图个新鲜,指不定哪天就抛到脑后了。”
    “你现在学这些,有啥用?”
    年轻人不甘示弱,反驳道:“科学怎么就没用呢?爹,您看我做的这些……”
    “家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三条建议!科学大会!命运的改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