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一上岸就进行剿灭,还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如今若是让他们去海上巡逻,卫所驻军借此打着缉私缉盗的名义,大规模走私甚至去海上做强盗,怎么办?
    朝廷的官员,能去海上监督他们吗?
    若无人监管,腐败变质则是必然之事。
    至于第二道开放海禁的命令,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从前从事海上贸易的人,大多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法分子。
    如今放开,便是放过这些人。
    这其实是事实。
    在严厉的海禁之下,仍然敢冒着违抗朝廷禁令风险,偷偷摸摸去走私的人,肯定不是遵纪守法的良民。
    何况即使抛除这一点,海上贸易的风险仍然很大,台风和海浪的威力,足以令一般人望而却步。
    敢去做这事的人,要么是穷得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胆大包天之徒。
    无论哪一种人,在朝廷官员眼里,都是不稳定因素。
    不能放任这些人坐大。
    第二个理由,那便是开放海外贸易,虽然能给朝廷带来税赋收入,可也会使得很多人去经商,去从事海上贸易,而不是老老实实的耕田种地。
    长此以往,人心浮动,社会就会不稳定,大明江山,也会因此而不稳。
    在后世之人看来,这个理由简直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但在这个时代许多理学儒生和封建地方看来,这是必须要加以重视预防的事。
    之前朱允熥放开经商限制,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只是大势所迫,他们不敢站出来公开反对。
    如今就再也按耐不住了。
    第三道命令,反对的声浪就更大了。
    因为这道命令是——移民!
    朱允熥下令,朝廷要移民数十万人,开发东夷,充实海防边疆。
    至于移民的来源,便是福建等地的流民,无地之人,或者干脆就是犯了法,被判流放的人。
    福建不比江浙等地。
    这里到处都是穷山恶水。
    八山一水一分田。
    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故而,福建等地的百姓,一直都有去海外讨生活的习惯。
    活不下去了,就会远走海外。
    朱允熥的命令,便是开放并鼓励福建等地的民众,自愿前往东夷,开发东夷。
    经历了元末的战乱,中原大地,很多地方千里无人烟。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移民的事,从来没有停过。
    比如说,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都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
    然而,对于将福建百姓移民海外,却是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
    他们纷纷上疏,言辞激烈,担忧移民海外将引发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与后果。
    可惜的是,太孙朱允熥并不在朝中,看不到他们的奏章。
    而老皇帝朱元璋,对此事则采取了罕见的沉默态度。
    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又或是他有意借此考验太孙的执政能力
    在这关键时刻,姚广孝主导下的《大明日报》,再度挺身而出,在报纸上直接刊登了太孙的移民令。
    与此同时,还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东夷描绘成一处充满机遇与希望的乐土。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东夷之地的向往与憧憬。
    文章见报后,民间舆论顿时轰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