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91 隔墙有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只需要1.5亿元,就能覆盖研发和样车制造,后续的量产制造也可以通过代工来进行。”

    俞兴这么听着陆群介绍了一会他的优势,简单总结三条发给熊潇鸽。

    “代工模式不行,品控把握不了。”

    “国内高端跑车受众太窄,资金链很容易出问题。”

    “他聊到的碳纤维之类的没有具体技术参数,太糊弄了,另外,所谓的业内经验只有设计经验,这样没有整车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情况下还要搞代工,我是觉得不太行。”

    熊潇鸽等到陆群把项目描述完毕之后笑吟吟的照本宣科,提出自己的疑问。

    陆群辩解了几句,尽力掩盖弱点,突出优点。

    熊潇鸽不和他辩,只是把看出来的情况表述出来。

    其他人就着熊潇鸽的发问又顺着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

    这么折腾到最后,陆群几乎要和投资人吵起来,眼看“打分”不会很高,勉强还是保持体面的告辞离开。

    大家讨论了几句仅有设计经验的陆群,很快就迎来第二位选手——颇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侠汽车。

    作为创始人,黄修源为大家解释了名字由来。

    “我从小看《霹雳游侠》就想造智能汽车,现在时机到了!”

    “游侠汽车要做‘华夏特斯拉’,但我比它更懂国内用户!”

    黄修源一说话就带着浓烈的情绪,提到自己的团队已经拆解Model S,并且在优化适合国内路况的底盘,以后还要搭载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要用语音控制所有功能。

    他说话速度很快,提出明年就出概念车,后面就能量产上市的目标。

    俞兴听了一会,觉得纳闷,操纵熊潇鸽询问这位团队的背景,现场索要真实的履历信息。

    黄修源稍有迟疑,但挨不住大家的视线压力,还是给了出来。

    结果,目前仅有20人的团队都是以互联网设计师为主,压根没有汽车工程和制造领域的人才。

    这都不用俞兴多说,接二连三的质疑就让黄修源的激情萎靡,但他仍旧坚持两年造车的目标。

    熊潇鸽对于这一点提出质疑,碳硅集团用更多的时间、资金、人才还需要四年,这个两年在如今供应链的情况下完全是画饼。

    随即,他念出来俞兴在微信上发来的供应链情况,这下直让黄修源彻底无言以对了。

    连续两位选手败北,多位投资人把期望放在第三位履历最权威的沈海寅身上,他和俞总是有些相似的,创业、卖项目、做中端SUV。

    以及,他在金山和360的副总裁经历,也证明他具备不错的能力。

    沈海寅在这间会议室里用时也是最久的。

    只是,熊潇鸽一边听,一边等,等啊等的都没等来俞总的信息。

    难道俞总也被折服了?

    熊潇鸽忽然一反常态的收起兵戈,其他投资人便问了比较泛泛的问题,而沈海寅的回答都还算得体。

    好容易等到会议结束,熊潇鸽找着由头和马志豪一起留在会议室,这位沈海寅也正是与铜市接触密切的项目人。

    熊潇鸽敲开单间,瞧着抽烟的俞总,有些迫切的询问:“怎么样?这位沈总怎么样?”

    “嗯?”俞兴有些茫然抬头。

    熊潇鸽再次问道:“没见你挑他的毛病,是不是还算不错?”

    马志豪同样等着俞总的回答。

    俞兴弹了弹烟灰:“嗯,刚才走神了,前面忘了,后面忘了,反正就是不太行。”

    熊潇鸽问道:“理由呢?他已经融到了1500万,是投入最多的。”

    “1500万不算什么,哦对,他要和日本GLM合作,一起搞三电联合开发,这事就不靠谱。”俞兴摇头,伸了个懒腰,“别费事了,再挑挑看吧。”

    熊潇鸽有些失望。

    马志豪皱眉,觉得俞总的判断太匆忙了,忍不住说道:“沈总是很热忱的,要是他能来铜市,我们这边就能形成一地双车的联动优势,俞总,我们和铁牛集团已经有了合作,所以,你是不是再和沈总聊聊?”

    俞兴叹了口气,瞧了眼熊潇鸽,还是说道:“别说沈总了,铁牛集团,也不太行啊。”

    铁牛集团是众泰背后的主导者。

    马志豪:“……”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