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粮食。
但商人创造的财富,却太过抽象,很难有人去说明白。
见状,身边人则是邀请诸葛瑾往襄阳周围的农田一观。
“子瑜看见了吗?”
“往前五年,甚至往前三年,襄阳都没有这么多的耕牛。”
“正是河北的商人用河北的铁器、布匹、丝绸换来草原的牛羊,然后再由襄阳的商人用从安南都护府运来的奇珍异宝换取对方手中的牛羊,这才使得这些本应该在草原的耕牛出现在襄阳。”
“而耕牛一旦变多,又有曲辕犁和肥料那样的东西作为利器,百姓开垦的田地只会多不会少。”
“就算是相同的一块田地,百姓在农田上耕作的时间也会变少,这样他们就有多余的时间去读书、识字,乃至探讨学问,或者前往工坊当中做工……这样难道不是圣人们推崇的天下大同吗?”
诸葛瑾仔细去看农田,果然看到耕牛的数目远胜江东!
但诸葛瑾还是不信,于是便前往一处村落。
刚进入一户人家,就发现其院内有一群鸡仔正在悠闲的散步。而在旁边还用砖石堆起一个槽笼,里面养着两头体格雄壮的黑猪……
诸葛瑾突然有些颓然。
即便他再用书上的大道理说服自己,也不能否认眼前的一切。
若是江东的百姓,哪有可能在家中养鸡、养猪,以获取一顿肉食?
商人在襄阳的大规模活动,显然确实是让襄阳周围的百姓也获利颇丰,使其远胜江东百姓!
诸葛瑾怀着复杂的心情又继续往关中走去。
但仅仅是过了武关,大汉的富饶又再次给他上了一课……
青砖铺成的道路!
不错!
不是夯土!
而是青砖!
简直壕无人性!
诸葛瑾指着地上的青砖,对身边人说道:“关中道路上莫不都是这样的青砖,这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
“非也!”
对方再度解释。
“自长安新城修建的时候,娄圭、甄尧两人的砖厂的规模就扩大了数倍,其砖石价格低廉到了极致。”
“后来二人就主动和各地官府商议,帮助各县修筑道路,所以如今关中的道路才几乎都有青砖铺成。”
诸葛瑾咋舌:“这不还是劳民伤财?用来修路的钱,不还是民脂民膏吗?”
“确实是民脂民膏。”
对方没有反驳。
“但是道路修筑之后,使得道路平坦,就算有珍贵货物运输时也不会损坏,而且使得马车的速度大幅增加,如此各地官府就能收受更多的关税……修路的钱很快就能连本带利的赚回来,何乐而不为呢?”
……
这些事情复杂吗?
不复杂。
困难吗?
也不困难。
但诸葛瑾就是觉得别扭!
这种别扭,和此举是否利民无关,只是觉得实在是颠覆了自己的观念。
朝廷,竟然主动帮助商人创造更良好的经商环境?
这是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吗?
朝廷不应该,是对商人百般打压,提高商税,收取他们的不义之财补贴淳朴的农户吗?
这话再次引得
卷七 第542章 子瑜之惑-->>(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