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应”排除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性,认为宇宙内的一切,从自然界到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是照着天的意志而显现的。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而天创造万物的目的是为了养活人,即所谓“天之生物也,以养人”(《春秋繁露·服制象》)。
天又完全依照它自身的模型塑造了人,人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等,都被说成是天的复制品,与天相符的。
这样天人感应就成为必然!于是灾异被认为是天的谴告!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则是天的爱、严、乐、哀的表现,天气的暖、清、寒、暑则以帝王的好、恶、喜、怒来解释,等等……
这样诡异的学说显然是不能解释世间发生的一切。
浅薄的五行规律显然也不能够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
所以!
早在光武帝时期,便有桓谭反对谶纬神学,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有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然后……
然后桓谭就差点被光武帝他老人家给砍了……
但是人的思想是关不住的!
桓谭之后,再次出现了一名叫做“王充”的大家!
他批判“天人感应”之说,提出“无神论”,构建了相对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试图唤醒当时的百姓,打破人们对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导人们回归现实,以促进社会生活的正常化。
王充作《论衡》,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无神论元气自然论!
王充认为,天地之间存在“气”,万事万物皆由“气”构成,“气”的运动导致了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天”、“地”和“气”都是无意识的存在,天地通过“气”对万物(包括人)产生的影响也都是自然的。
王充强调: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发的、客观的、必然的,从而反对董仲舒所宣扬的天有意识地创造人类、创造世界万物的主张,反对天有意降下祥瑞与灾异,并指出其荒谬性。
虽然受限于技术条件的问题,王充不能解释清楚“气”具体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他依旧用道家“无为”的思想反击当世,认为“天”是自然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用人的主观意向去把“天”拟人化。
第二,无神论。
王充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反对有人格神的存在安排着世间万物的命运……可惜受限于认知,王充虽然提出“无神论”,但却又引入更为神秘怪诞的“命运”来解释人的组成,发展成了悲观的“命定论”。
第三,认知论。
王充认为,人应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获得知识,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认知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性质,但最终是要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
并且,他还指出,人的知识,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在与外部世界逐渐接触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到的。
他反驳了圣人“生而知之”的神话色彩,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
第四、历史观。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时代是在进步的,比如汉朝就是要比先秦时期先进,同时也正因为,时代是进步的,所以历史的治理方法放在当今未必管用,要不重新选择正确的治理道路。
第五、人性说。
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分别是善、无善无恶、恶,并且还指出人性是可以在后期的学习或者生活环境中得到改善的。
……
这些“离经叛道”的理论,也注定了王充一生的仕途不顺,最终病卒于家。
…………
刘协将“天人理论”的前世今生在自己脑海中迅速过了一遍之后,看向刘表和杨彪,神情严肃。
“对!”
“朕已决定,从此废弃“天人理论”之说!”
……
想象中的震惊并没有出现。
刘表和杨彪的眉宇间都透露出了
卷六 第402章 太白论道-->>(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