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听听:“是什么门道?”
“长子用母姓为名,可见天子是将对太师的思念寄托到了太子身上……就是在之后避讳的事情上或许有些难处,却也不是什么大事。”
“二子取名“世民”,显然有“经世济民”之意,算是天子借用子嗣之名展现抱负。而且现在多以单字为名是贵,双字为名是贱。可如今天子主动给皇嗣取下双字名,以后想必也会有更多人效仿。”
庞统倒是乐得如此:“单字取名就那么多,时不时就有重复的。现在天子以身作则,以后总归不会出现那么多同名同姓之人。”
“至于两名公主,一人曰易安,一人曰太平……这名字与皇子名讳的远大抱负不同,反倒是能够体现天子仁德的本性。”
庞统说到这,嘴角还有些局促的笑意:“我猜天子必然是喜欢公主胜过了喜欢皇子。若不然哪有这样取名的?”
“好好吃你的肉!这还堵不上你的嘴?”
徐庶本来是想听个热闹,但当听到庞统连这话都敢说的时候,也是忍不住又踹了庞统一脚。
“不是你让我说的吗?说了你又不乐意!”
庞统显得有些委屈,同时为了补偿自己,也顺便夹走了徐庶的那份红烧肉……
诸葛亮也开口奉劝庞统:“长安不比荆州,士元定要谨言慎行。”
“士元也不希望,好不容易得来的科举机会,就因为一句口舌之快而失去吧?”
建安三年的科举,形势不同于建安一年。
因为朝廷如今光复了益州、荆州,士子的数量增加了数倍。
朝廷显然没条件让这些所有的士子一并参与科举,只能是让各州先行筛选来到长安参与科举的士子。
而筛选的条件,就是默写完整的《建安律》……
没错。
在建安一年的时候,只要你背下完整的《建安律》,那你就能考中,就能担任官吏。
但在建安三年,背下《建安律》不过是参与科举的门槛……
所以庞统当然不想因为胡言乱语几句就被剥夺了资格。
庞统还自嘲的摸着自己那张脸:“也幸亏是有科举。”
“若是之前,凭借我这相貌,如何能够登堂入室,求得仕途呢?”
大汉之前的察举制,对相貌一项也列在考核之内。
而凭借着庞统的相貌,只怕他这辈子都不大可能成为官吏……
故此,即便庞统并不是寒门士人,也依旧对朝廷的科举制充满了感激之情。
徐庶知道庞统对自己的相貌极为敏感,此刻听闻庞统此言后也是出言安慰:“别说是考中授官!士元说不定都能直接考个状元!与那司马懿一较高下!”
之前司马懿效仿班超斩杀许攸,又在襄阳抵挡了曹操数月,已然成为了年轻一辈公然的佼佼者!
但徐庶相信,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都不一定比那司马懿要差!
这第二届科举的状元之位,他们荆州士人要定了!
庞统听后连连摆手:“我肯定比不过孔明。”
“不说别的,今年的科举必然是有算术、器械一类的题目,这些题目我如何能与孔明相提并论?”
卷四 第307章 荆州天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