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5章 均田!府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整整两百年!

    再完美的制度,都会变得漏洞百出。

    别的不说。

    光是“募兵制”付钱这一项,就要把现在的朝廷给逼死了。

    所以改革并非是刘协临时起意,而是因为它本来就迫在眉睫!

    此外。

    大汉如今所控,不过关中一地。

    这相对于强盛时期的大汉朝,自然是衰弱的可怜。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

    地盘小,就意味着情况没那么复杂。

    若是真的尝试均田制、府兵制,船小好掉头,可以改革的彻底,扫清关中二百年积攒的弊端。

    倘若现在真的给刘协一个三都一十三州,恐怕刘协反而没办法将变革进行下去。

    如今关中世家衰弱,以往的秩序已失去力量,正是朝廷发力,正式浴火重生的时候!

    三人虽然依旧头皮发麻。

    但在看到刘协宛若骄阳一般为他们规划着蓝图,他们又莫名有些心安。

    要改变大汉朝两百年的制度,这份压力远远不是常人能够背负的。

    可倘若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天子,那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彷徨。

    “汝等身后站着的,不光是朕。”

    刘协为三人加油打气。

    “你们身后站着的,是太师,是士卒,是关中百姓,是千千万万,想要恢复太平盛世的大汉百姓!”

    “有这些人在,破旧立新之法,必然可以成功!”

    变革,不是刘协一张嘴就能变成的。

    任何一项变革,需要的从来不是上位者的决心或者官僚们的努力。

    它需要的,是民意,是民心。

    恰好!

    均田、府兵制度,就是真正终结了汉末之后数百年纷争的正确变革。

    使士卒有家产。

    使百姓有武德。

    使国家有盈余。

    使天下有公平。

    这样的变革,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水月镜花,而是真正经历过实践,能够终结乱世、中兴帝国的一剂良方!

    可贾诩还有犹疑。

    “陛下,太师真的会同意此事吗?此事毕竟改变了军制,恐怕太师不会轻易变革。”

    均田、府兵制度,如今最大的阻碍其实并不是世家。

    关中世家,早就被董卓杀了一批又一批。

    之前因为私铸小钱一事又杀了一批。

    现在经过王允的牵连,马上必然又会杀掉一批。

    若是还有不长眼想来和朝廷掰手腕的,便是刘协都要夸赞对方一声勇气可嘉。

    反而是董卓。

    因为要进行均田、府兵,其实是变相的将士卒分散到关中各地,有削弱董卓权威之嫌。

    所以贾诩才问——

    董卓,会同意吗?

    “会的。”

    “一定会的。”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营成周、制礼乐。

    曾几何时,打死董卓他都不信自己能做到和周公一样的政绩。

    但现在的均田、府兵制度就摆在了董卓眼前。

    这两项制度若是真的由董卓推行,继而在史书上记上一笔……其功绩,便是不能比肩周公,恐怕也能顶半个周公了吧?

    “不过这般粗略的计划让太师去看,太师肯定看的一头雾水,是不会同意这两项政令的。”

    还是要精细。

    比如均田制。

    每人赐多少亩田、赐的田允不允许买卖、就算能允许买卖的话,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要不要报备官府?丁牛怎样分配、农田里要种植什么东西才能满足朝廷所需、各级官员要分多少亩田地……这些种种,都要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像是府兵制。

    要给士卒免去多少田租、赋税、府兵平日要怎样训练、管理府兵的具体制度、现在将领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待遇、府兵设置的具体位置……这些框架,也必须要在一开始就讲清楚,不要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好在贾诩之前到关中各地看过一遍,对各地具体细都了如指掌,不用再去探查。

    加上贾诩也在行伍中待过,对于董卓麾下的军制也很清楚,不用再去询问……如此,自然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从黑夜到白天。

    从月桂到金乌。

    从群星到晴云。

    刘协与三人始终在这尚书

第105章 均田!府兵!-->>(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