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19章 活在当下的恐惧还是投资未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福利”,在现代经济学中可以被视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个健康、有尊严、有归属感的员工,其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和工作质量远高于在恐惧和压榨下工作的员工。这体现在更低的失误率、更低的离职率、更高的忠诚度和更强的团队协作上。

    支付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反而可以激励员工、降低监控成本、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最终提升企业利润。

    这是效率工资理论。

    马光模式下的“内卷”是低水平的内卷,大家比拼的是谁更能压榨。

    而林默试图引导的,是转向高水平的竞争,比拼的是管理、创新和产品质量。前者通向集体贫困,后者才有可能通向产业升级。

    这也是摆脱低端,走向中高端,摆脱内卷的基础!

    马光所维护的,是一个典型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由于工人工资低 →消费能力弱 → 本地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只能依赖低成本进行外部竞争 →利润微薄无法升级 →进一步压低工资。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林默的政策,虽然短期内会淘汰一批无法适应的高成本企业,但长期看,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培育本地消费市场,为能够提供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创造生存空间。

    这符合经济学中通过需求侧改革来引导供给侧升级的逻辑。

    在我看来,马光,他的逻辑在短期内、在给定的残酷竞争环境下是“正确”的。

    但他的道路通向的是死胡同——地区的竞争力脆弱不堪,一旦有成本更低的地区出现,就会迅速被抛弃。

    林默的道路在短期内痛苦且充满风险,因为它要求打破旧有的路径依赖。

    但他试图通过投资人力资本、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培育内需市场,来构建一个基于创新、质量和效率的、更可持续、也更高级的竞争力。

    在我看来。

    这场辩论的本质是 “旧世界经济学”与“新世界经济学”的碰撞,是活在当下的恐惧与投资未来的勇气之间的抉择。

    有趣,实在是有趣啊。”

    说完,郭教授笑了起来,毛教授也跟着笑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