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不过……
    这个职业兵也不是固定的。
    可以进来,也可以退出,没有朱元璋的军户制度的强制性。
    像是这样的事,自然是要拿出来,跟赵珣等人商量,等商量完以后,再拿到三千三百人的大会上去说。
    紧接着还得看三千三百人的反馈如何,若是还需要调整,那就接着调整。
    只能说……
    经过这第三轮的改革后,这黎元军,也是一下子便多出了差不多一倍的预备役。
    赵昕也是将之命名为黎元童子军。
    平常的训练,就按照后世军训的来。
    至于说正式的训练,由于不少人年龄都不够,那就再缓缓。
    还有一些年龄已经够了的。
    则专门分出来,又分出来一支小队。
    若是黎元军缺人,经过训练后,便可以补进去。
    当然!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若缺了就补,那万一父子都同在军营又当如何?
    因此……
    这里头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调整。
    完了……
    再建一个军事学校。
    没事的话,就让赵珣去给他们上上课。
    或者是请资深的老兵,给他们传授传授战场上的经验。
    至于上学的时间,就按照粮食种植、收获的时间,给他们安排假期。
    其他时间,都去上课,另外,还给放周六日。
    相比起正规的黎元军来说,假期要更多。
    而这预备役一扩充。
    显然,压力也是来到了赵昕这边。
    因为就算是一个月只给他们一贯作为俸禄,那一个兵一年也得十二贯。
    按照满编三千人算,一年就得三万六千贯。
    这国防开支,最好是要占国家收入的多少比例才合适?
    反正……
    现如今的大宋,就是占到了五分之四。
    甚至……
    这每年的军费、军赏,很多钱都还是从内库里出的。
    而且一旦有什么灾荒,就得内库出钱。
    因为朝廷根本就没剩下多少钱。
    赵昕自然不能走这样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