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庐州县志拿来!”
王德发凑过来,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仔细找出一本庐州县志,两个人便挤在一起,一页页寻找煤坊这样的地名。
可翻遍了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除了找到一条老煤坊巷之外,就再也没有收获。
县志的描述比较宏观,还是体现不了陈涵国二号人格所说的那些信息。
李向南合上县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戚厅,县志还是太粗糙了,还得麻烦您帮忙,看能不能找到更老更详细的地理图志,最好是二十年前,比如闹饥荒的时候庐州城区和周边乡镇的详细地图!”
“李顾问,你怀疑陈涵国所说的这些信息都是真的?”戚志远有些惊讶,他一直都相信科学,认为一个精神病人所说的话,当不得真。
“有枣子没枣子打一杆子再说!”李向南很坚持。
戚志远点点头,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不过眼神却表现出了诚恳和期待:“那行,我再联系一下庐州的土地局,让他们帮忙寻找一下,或许就能有线索了!”
车厢里,除了李向南几人之外,还坐着神情严肃,不时也在低语交流的几个精神病学教授。
在经过讨论和筛选,以及充分尊重意见的情况之下,众人推举出了路航、王明和洪春林三位教授与李向南一起赶赴庐州,继续对接下来陈涵国的精神情况进行监测,尽可能的找到源头,对他进行妥善治疗。
中巴车在傍晚时分终于喘着粗气驶进了庐州市区。
八十年代的庐州,相比燕京,规模并不大,灰扑扑的建筑居多,街上的行人穿着蓝灰主色调的衣服,汽车更少,自行车却如同潮水,包围着中巴车驶进了市局的大院。
李向南匆匆下了车,活动一下已经僵硬的身体,可脚刚沾地,就看到章之洞从楼里钻了出来。
他精神依旧矍铄,但眉宇间却凝聚着一股化不开的忧虑和疲惫。
上次见面还是过年,长达八个月不见,章之洞明显苍老了许多。
李向南心中燃起心疼,上前打招呼,语气都软了许多,“章伯父!”
“小李!”章之洞快步迎过去,紧紧握住了
第1777章有枣子没枣子打一杆子-->>(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