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根本不是电影,这是武术纪录片啊!”后排一个影评人忍不住对同伴低语,声音带着颤抖。
“你看那眼神!李连洁那靓仔,眼神里有戏!从懵懂少年到复仇使者的转变,层次分明!”另一个资深影评人扶了扶眼镜,喃喃道。
当影片进行到高潮部分,十三棍僧救唐王,雨夜突袭王府的戏码时,整个放映厅落针可闻。
巧妙利用地形、水缸、竹竿的实战化打斗设计,将紧张感渲染到极致。
程学民对声音的极致运用,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雨声、刀剑碰撞声、呐喊声、身体砸地的闷响、远处传来的更鼓声……交织成一曲令人血脉贲张的战斗交响乐。
陈文导演放在膝盖上的手,不知何时已经紧紧攥成了拳头。
他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那不是愤怒,而是极度震撼下的生理反应。
他脑海中不断对比着自己当初的拍摄素材。
那些更注重意境,更文人化的慢节奏叙事,在程学民这种充满原始生命力,节奏紧凑如暴雨倾盆的呈现方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原本以为程学民至多是在《太极》的基础上有所精进,却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充满野性与力量的康庄大道!
这不是超越,这是颠覆!
影片在一曲苍凉雄浑的《牧羊曲》和觉远受戒,目光坚定望向远方的镜头中结束。
当完字出现在银幕上时,放映厅内陷入了长达数秒的死寂。
然后!
哗!!!
如同堤坝崩溃,掌声毫无征兆地爆发出来,从一开始的零星迅速汇成雷鸣般的洪流!
灯光尚未亮起,许多人就已经激动地站了起来,拼命鼓掌,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放映室的方向,寻找那个年轻导演的身影。
陈文导演是最后一个站起来的。
他缓缓起身,动作有些僵硬,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仿佛要将胸腔里那股澎湃的情绪压下去。
他转过身,正好看到程学民,不知何时已站在放映厅入口处,背对着走廊的光,面容隐在阴影中,只有挺拔的轮廓清晰可见。
陈文拨开人群,大步流星地走到程学民面前。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新老两代少林寺导演的历史性会面上。
记者们的相机镜头对准了他们。
陈文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程学民的手,用力摇晃着,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
“程导演!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我陈文……服了!心服口服!”
“这部《少林寺》,你拍出了我当年想拍却没能拍出的魂!少林功夫的魂!中华武术的魂!”
程学民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反手也握住陈文的手,说道:“陈导,您过奖了。”
“是您和前辈们打下了基础,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没有您之前的探索,就没有今天的《少林寺》。”
“不!不是尝试!是成功!是巨大的成功!”陈文用力摇头,转向周围的人群,声音提高了几度,仿佛要向所有人宣告:
“诸位!我陈文今天把话放在这里!程学民导演的这部《少林寺》,必将载入中国电影史册!这才是真正的功夫片!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片!”
放映厅内的狂热气氛尚未平息,嗅觉灵敏的媒体,已经将程学民和陈文团团围住。
“程导!谈谈感想!对票房有何预期?”
“陈导,您真的认为这部《少林寺》超越了您最初的构想吗?”
“程导,请问您对刘家良导演的《武馆》有何评价?”
程学民应对得体,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感谢各位的厚爱。《少林寺》是我们全体剧组人员心血的结果。”
“至于票房,交给观众评判。我对我们的电影有信心。”
对于刘家良,他则巧妙避开直接比较,“刘师傅是南派功夫的大家,我很尊敬他。市场很大,容得下多种风格的作品。”
然而,媒体的报道可不会如此温和。
当天下午,香江的报摊就被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淹没:
“《少林寺》内部试映引爆全场,陈文导演心悦诚服:后生可畏!”
“真功夫震撼香江!程学民再造票房神话?”
“邵爵士力挺,陈文叹服,《少林寺》未映先火!”
“北派功夫片碾压南拳?刘家良《武馆》遭遇最强挑战!”
电台,电视的娱乐新闻,更是全天候滚动播放试映会的盛况,剪辑进去的精彩打斗片段,和陈文激动称赞的画面,不断刺激着市民的神经。
茶餐厅里,电车上,人们热议的不再是程学民之前的毒舌言论,而是《少林寺》中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真实功夫和震撼的视听效果。
这股由官方媒体和业内权威背书的热潮,如同海啸般席卷全城,也毫不意外地冲垮了刘家良最后的心理防线。
……
求月票求全订,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