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四章 新产业和市场规范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业务。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忙碌准备,杂志在天工三十三年二月一日正式出刊,一次出两期的容量,说是买一份送一份。

    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电影院打广告宣传,直接在电影院和现有的书报销售店铺销售。

    因为皇家产业集团的影响力,以及朝廷官方力量的支持,关键是做足了宣传工作,所以开刊销售的非常顺利。

    提前准备的十万份,在一旬的十天里面基本上卖光了,民间也同时出现两极分化的评价。

    很多读者觉得这份杂志内容非常的有意思,迫不及待的等第二期发行,想要看那些所谓的连载后续故事。

    因为传统的民间说书,本来就是分段讲述的,只不过通常会每天连续讲述。

    民间原有的也有分段发行的,只不过不会分成那么多段而已,通常一本都有几万字到十几万字。

    只要故事内容有意思,能接受传统说书和的读者,也能接受这种杂志。

    但也有很多读者觉得这东西莫名其妙,接受不了书中的那些内容,主要是大部分故事过于直白,甚至是粗鄙。

    各种民间聚会上,都有文化人抱怨,这杂志上有些内容还不错,但是大部分故事都不堪入目。

    当然,这些人不敢直接攻击朱简烜,只是说圣上一定被这些编故事的小人蛊惑了。

    甚至有人组织给杂志社写信,抨击那些撰写粗俗故事的作者们。

    但是正如朱简烜预料的那样,普通百姓就喜欢浅显直白的故事,摆弄文笔和故作深沉并不受欢迎。

    朱简烜规划的这本杂志,目标群体就是普通市民阶层,而不是高级知识分子。

    所以虽然民间评价两极分化,但朱简烜并不在乎。

    同时还提醒编辑和作者们,不要单纯看那些片面的民间评价。

    这个时代没有网络,普通人无法快捷的发表自己的评论。

    杂志社的能够得到的评价,大部分就是道听途说。

    如果深究其来源,通常是交际比较广泛的上层人,在娱乐交际聚会的时候说出来的。

    朱简烜让编辑和读者们多关注销量和销售速度。

    东西好不好,顾客会用钱包和脚投票,销量就是最直观的评价,也是最真实的评价。

    二月第二旬的杂志,也就是二期,在第一期发行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印刷数量也是与第一期是相同的。

    如果上市销售的速度比第一期慢,那就说明民间大众的评价真的是两极分化的。

    说明很多人看了第一期之后就不想看第二期了。

    实际的结果是,第二期杂志开售之后,只用了五天就卖光了,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第一期。

    第一期剩下的少量杂志,也跟第二期一起彻底卖光了。

    编辑和作者们大受鼓舞。

    朱简烜随即下令,将已经售出的第一期第二期再加印十万份,准备开售的第三期也同时加印十万份。

    第四期开始印刷数量提升到三十万份。

    很快,前两期的补货,与第三期按照正常时间发售的杂志,全都在二月底之前卖光了。

    三月份开始的第四期三十万分,也在十天之内全部卖光。

    第五期的印刷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五十万份,结果同样在十天之内基本售空。

    销量的增长远远超出了预判,印刷厂不得不连续调整产线,配合这个特殊杂志的印刷。

    朱简烜看着各方面的汇报,对这个反应基本满意。

    大明的报刊杂志市场,新的文化艺术品市场,真的已经足够广阔了。

    之前的普通厂商在这里面瞎折腾,随便找人编点故事印出来,都能混的非常不错了。

    朱简烜搞的新杂志,有现代杂志的经营理念,还有面向市场的的创作指导,自然能够更加的火爆。

    朱简烜觉得根据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已经不需要专门盯着了。

    只要杂志社按部就班的出刊,销量应该会保持这个趋势继续攀升,直到市场基本饱和为止。

    那时候的单期发行量应该已经是数百万份了。

    朱简烜就给相关部门下了个笼统的命令,让编辑部门、发行部门、印刷部门通力合作。

    不断扩大发行范围,逐步推广到大明本土全境,甚至海外人口较多的地方。

    让外地的杂志贩卖机构,直接通过电报来反馈销售小情况。

    编辑部根据销售速度安排调整印刷数量。

    朱简烜创办的杂志开张就火热,自然也立刻引起了民间资本的

第四五四章 新产业和市场规范化-->>(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