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一章 新文艺娱乐改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以舞台表演为直接目标。

    关键是要让他他们放开思想,不要太过受舞台框架的限制。

    还要写以剧情为主的剧本,而不是以唱词为主的剧本,将故事情节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

    朱简烜把自己前世了解到过的,现代的剧本创作经验都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是作曲的,就带着他们创作差异化更明显的曲子,关键是演唱节奏更快的曲子。

    理清不同类型音乐的差异,学会为不同场景制作专门的音乐。

    例如为家用短时间的唱片机编写专门的曲子,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起承转合。

    以及为影视剧、纪录片、教育片作为背景使用的音乐。

    如果对方是影视公司的技术人员,是领着工匠们拍摄和记录画面和声音的人。

    朱简烜就引导他们进入导演的角色。

    让他们根据拍摄设备,根据录像播映的特点,摸索最为合适的拍摄方法,以及更加合理的表演方法。

    对于从欧洲来的唱诗班和歌剧团,朱简烜首先要求他们把歌唱方式改掉。

    他们的发声方法可以用于练习,但不应该用于表演。

    欧洲声乐的发展历程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要让一个剧场的人都能听到歌唱者的声音。

    所以如何让声音尽可能洪亮清晰,如何让声音传播的尽可能遥远,让他们费尽了心机。

    这种客观存在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欧洲声乐的基础发声方法。

    要在好听和能听到之间做妥协。

    他们那种高频率依次连续吐声的歌唱方式,其实并不会让普罗大众真正喜欢。

    到了现代社会,能够直接放大声音的功放设备组出现后,欧洲传统声乐就只能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

    就算是通过电视让普通百姓欣赏,大部分百姓除了不明觉厉甚至可能会厌恶。

    民间百姓的视听内容基本都是轻快自然的流行音乐。

    大明现在也有了基本成熟的功放设备,为了让更多人听到而做的唱法妥协当然要抛弃。

    不过他们让声音变得饱满清晰的技巧却可以保留下来。

    在朱简烜提要求和教导这些人过程中,当然也直接带着他们做了实际的实验。

    写了一些剧本片段,拍了一些戏剧短篇,录了一些新式的音乐。

    其中一些片段不是专门的戏剧演员在表演,而是正常拍摄普通人做事的过程,让演员们去参考和模仿。

    朱简烜的要求,对于这些传统演艺人员而言,很多都是颠覆式的。

    他们有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技巧,在朱简烜这里可能会被彻底的抛弃,甚至可能会被明确禁止使用。

    不过朱简烜向来好为人师,在要求他们抛弃某些技艺的时候,也都给他们说明了原因。

    比如说录像的环境可以是整个世界而不是那个小小的舞台,比如说功放设备的存在让他们不需要为让更多人听到而努力了。

    再加上朱简烜的滔天权势地位,他们这些普通人当然不敢抵触皇帝的要求,只能尽可能的配合。

    美洲的精英回来之后,朱简烜首先召见十五个负责美洲事务的皇子,然后带着皇子们一起召见这些美洲精英。

    做了一个最后的叮嘱,就安排他们乘船返回美洲,去处理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朱简烜回过头来继续折腾文学艺术的事情。

    一直到天工三十一年年底的时候,世界各地的文艺表演人员基本到齐。

    朱简烜亲自插手了新年晚会的组织。

    不过没有直接主持整个晚会的筹办,而是往里面塞了几个自己新安排的歌舞节目。

    由于晚会通过电视直播,所以宫廷、勋贵、官僚、富商们都能看到得到,而朱简烜的新节目在这些人群中的反响并不好。

    很多老人觉得那些新歌舞很奇怪,很多人觉得有点过于粗俗,只是不敢说出来。

    但是这些节目在工厂和卫所里面却大受欢迎,一起看节目的普通的农民和工人觉得他们终于能听懂了。

    而且大部分都觉得这些东西很“有意思”。

    不过无论心底里是不是喜欢,没有人会公开的批判皇帝的喜好。

    与此同时,无论是宗室和勋贵,还是朝廷上的文武官员,都已经慢慢明白了一些事情。

    他们的圣上不是对娱乐没有兴趣,而是对原有的旧式娱乐没有兴趣。

    他们的圣上喜欢的东西,都是自己创造的。

    过了年之后,朱简烜召集了各方面的创作人员,开始组织拍摄一部现代电视剧。

    题材就直接从最经典的中选出了《三国演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