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百姓,只能加征赋税,以供养军队,先苦一苦他们了。
    汉国方面,刘备当然也没闲着。
    并州一战大获全胜,立功的将士无计其数,班师还朝第一件事,自然是封赏有功之臣。
    首功之将,自然非马超莫属。
    功劳在身,大汉众将们对这位西凉猛将,此刻也都心服口服。
    刘备遂名正言顺,升马超为平西将军,爵封亭侯。
    其余有功诸将,统统依功封赏。
    大封有功诸将之后,自然是为下一步伐秦灭曹,攻取关中做准备。
    军队方面,大汉倒是不缺。
    时值今日,大汉朝军队总数,已达到近四十万,加上收编的并州伪秦降军,数量可增长到四十五万左右。
    这个数量,哪怕在曹操竭泽而渔,大肆征发新卒之后,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倘若继续扩军,除了增加百姓负担,激起民怨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故刘备在萧方的提醒下,重心放在了整编降军,训练士卒,以及更新装备上,而非一味的扩军,追求数量上的更大优势。
    这第二件事,便是科考。
    按照萧方的设想,科举常规情况下,应当是三年举行一次。
    否则科考太过频繁,国家提供不了足够的空缺官位,来委任这些中榜进士,便只能增设官位。
    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亢官的弊端,拖累了官府运行效率,增加了百姓负担。
    只是现下情况特殊,一者科举刚刚推行,若三年一次,不利于尽快令科举制深入人心。
    二来现下秦汉并立,秦国通过九品官人法,正在大肆的笼络关西士家豪姓,征辟了大批士人为官。
    这其中虽然良莠不齐,但总归是有人材实学之士居多,且容易引起大汉境内的士人羡慕。
    故为了争夺人心考虑,萧方便随机应变,提议老刘在灭秦之前,将科举定为一年一期,以最大程度的争取人心。
    这般调整果然有效。
    开科取士的消息一出,各州士家也好,寒门也罢,尽皆欢欣鼓舞,一片振奋。
    于是入秋之际,刘备登基以来第二次科考,便如约推行。
    两月之后,大汉九州的乡试中举者,云集于帝都长安,参加会试与乡试。
    会试的题目与第一次科考,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伐秦论!
    顾名思义,这道命题,即是令参加殿试的众英才,阐述自己的伐秦方略。
    这个题目倒不是萧方提议,而是老刘自己的意思。
    第一次的科举中,便涌现出了马谡这个大才,其写的伐秦之论,与刘备萧方君臣商议出的方略大同小异,皆是主张从先取并州下手。
    正因如此,马谡才被刘备钦点为状元。
    而事实也证明,马谡确实配得上状元之才,安邑一战献上的火牛阵,大破四万匈奴骑兵,为大汉夺取并州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刘备这是吃了科举的红利,想要如法炮制,既能从此次科考中挖出一个马谡这样的好苗子,又能得到一个灭秦的方略。
    一举两得嘛…
    …
    数日后,皇宫金殿。
    
第448章 科考红利要吃透!又一根好苗子,伐秦灭曹四字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