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南直隶、湖广两轮搜刮,定然有着不少余钱。
    乃至于这两年的言官也不轻言与人为善,当初开互市之前,还频频督促宣大出塞打秋风。
    当然,除去这些,最成熟的时机,还是他王崇古入了内阁,辅掌兵事。
    他难道能只满足于捞些钱?
    当然不行!
    在其位谋其政,若是能在任上,平定北方、扫除鞑患……
    那才不枉在内阁走一遭啊!
    如今瓦剌颓废消匿,俺答汗归附,黄金家族土蛮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都不是整君立威的好对象。
    反倒是朵颜卫前元辽王族裔,名头大,体量小,偏偏跳得最欢!
    岂不正合适朝廷用来“耀威武而防侵暴,庶中国之体统尊,外夷之观听肃”?
    一旦此役战而胜之。
    无论是拔高内阁声望,还是震骇蒙古右翼,都有助于为平定土蛮汗铺路造势……
    国朝二百年未竟之功,未尝不能在他王崇古手中实现啊!
    别说民间的生祠,便是武庙也未尝不能一窥!
    想到这里,王崇古险些没控制住,露出提前为自己庆功的笑意。
    ……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嘴角露出诡异的笑容,莫名感觉恶寒。
    晋党别是在算计自己吧?
    土木之变?还是庚戌之变?
    可得小心点这厮。
    朱翊钧胡思乱想半晌,这才摇了摇头,将王崇古诡异的笑容甩出脑海。
    当即说回正题:“王卿,朕长居深宫,不晓兵事,不要说得这般大而化之了。”
    “朕且问你。”
    “朵颜卫部众几何?战卒多少?流居之所的周边地理是否清楚?彼处气候是否适宜出征?会否有鞑蛮守望相助?”
    北征的政治正确是不要论述的,都一而再地劫掠了,哪里还需要找什么理由。
    但打仗还是要立足于现实情况,不能听王崇古说了两句狠话,就热血上涌,给王崇古站台支持出兵。
    王崇古显然是有备而来。
    闻言立刻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呈到皇帝身前:“陛下容禀。”
    “朵颜卫如今驻牧于山海关东北至喜峰口和宣大之间,游牧长城之外,仅一墙之隔,气候与蓟辽、宣大相差并不多。”
    “况且,如今整备一番,待到明年开春前后,雪融天暖之际,出兵清扫,正合时宜!”
    “而陛下所问其部众,近年来,精壮多为顺义王、土蛮汗属部吸纳杂居,本部之众日益减少。”
    “朵颜卫本部部众,今已然不足三万人!战卒止有四千,其中一千余骑!”
    “至于会否有鞑蛮守望相助……”
    “陛下,正因有此顾虑,才要趁董狐狸串联袭扰我朝之前,先下手为强!”
    说到最后,王崇古言辞恳切,进言道:“陛下!三卫属夷,阳顺阴逆,弱者为东西二虏之耳目,强者为东西二房之羽翼。”
    “自嘉靖庚戌以来,勾引骚扰,无岁无之,诚可痛恨。”
    “陛下岂忍见边镇百姓一生不得安宁?”
    “今既欲练兵,又师出有名,何不先扫疥癣之患!?”
    这一番话,显然是针对说服皇帝,做足了功夫。
    但朱翊钧却无语地看向王崇古,提醒道:“王卿,隆庆元年,朵颜卫影克率部攻入界岭口,战报上可是写的一万五千余人。”
    “今岁朵颜卫董狐狸犯我朝喜峰口,战报亦有一万数千人。”
    “且不说是否倾巢而出,怎么到了王卿口中,战卒却止有四千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戚继光杀了一万人呢。
    这就是朝臣的通病。
    要么夸大其词,要么忽略难度,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总要想办法诓骗皇帝一二。
    无论是地方匪盗,还是卫所清缴蛮夷,动不动就是什么“遮天蔽日,军威骇人”,剿灭的战功动则“焚寨房数千所,落江溺亡上万”。
    一个三五人的邪教团伙,也能搞个大新闻,弄得好像下一刻就要杀到京城,夺了鸟位一般。
    而若是希望皇帝出兵某某。
    那对方便是人数寡寡然,装备劣劣然,疥癣之患,乌合之众。
    只要皇帝下诏,一切都会好起来。
    军情都这般泥沙俱下,搞得皇帝压根不清楚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皇帝这话一出口,王崇古心中暗道果然不好糊弄。
    王崇古轻咳了一声,并未直接回答皇帝问题。
    转而又从另一只手的袖子里,拿出另一份奏疏。
    他无视皇帝古怪的眼神,恭谨地呈上奏疏道:“陛下,方才是臣调阅的兵部案卷,或有疏漏,不过即便是按顺义王……”
    说道一半,朱翊钧直接打断了王崇古的话。
    前者看着王崇古,将奏疏推了回去。
    语重心长道:“王卿,朕知道卿心中热忱,但你先别着急。”
    “军国大事,不是你我君臣三言两语就能私下定计的。”
    “除了知彼以外,还要知己。”
    “诸军镇守九边,可有余力抽调?何部出站,出兵多少?银两、粮草需耗费几何?骑兵是否充足,能否在长城外巡战?”
    “这些朕一概不知,如何与你商讨?”
    见皇帝一再推脱,王崇古有些失望。
    虽然如今皇帝没亲政,兵事由他辅掌,但这不出兵的事,他能说了算,若是想出兵,没皇帝站台还真不行。
    正失落之际。
    王崇古只听见皇帝话锋一转:“卿不妨先将奏疏拟细致一些,届时廷上再议。”
    前者猛然抬头,露出喜色。
    朱翊钧说完这句,又看向马自强:“都蛮一役的功过,先放一放,等此事廷议完,再与兵部合议。”
    他原则上是不反对打小规模战争的,
第144章 磨砻淬励,文武相济-->>(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