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少,但精神奕奕,目光明亮。
潘筠就对皇帝道:“陛下看,人用在他该用的位置上,不论君子、小人,事半功倍。”
皇帝才猛地反应过来:“这是徐埕?”
他瞪大双眼:“徐有贞是徐埕?”
当然,那是五年后的事了,此时,皇帝并不知道徐有贞就是徐埕,他甚至很快把潘筠的那番话忘到了脑后,因为先帝于战场上遇难的消息已经传到各藩国,各方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西南境,思机发掠夺孟养,缅甸响应,王骥当机立断出兵,十月初就抵达金沙江,此时已经跟叛军打起来;
东南海上,倭国水军动作频频,海上匪寇增多,从十月初一到十五,半个月的时间,海上就沉了六条船,商人们的货没了,连船员都被掳去;
东北辽人则是上书求朝廷赈灾,索取的赏赐是往年的十倍不止,甚至还要求新帝赏赐他们三块土地,以做安家之用。
这是外患,已经算艰难,但内患更严重。
给兵部拨抚恤金时,皇帝才发现户部没钱了。
他当时刚刚登基,所以隐忍不发,现在登基半月了,官员的俸禄要发,要过冬了,得留一些炭银和粮银以赈灾之用;
更不要说,冬天还要准备开春的种子、农具等。
陈循将各种账单摆出来,刚走马上任的皇帝眼都直了。
为了支持先帝亲征,不仅国库拿出了大量钱粮,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都抽用了不少粮仓。
这些储备粮也要补上,否则这些地方一旦发生天灾,或是兵祸,需要开仓放粮时……
养家的重担一下落在了朱祁钰肩膀上,他有些心力交瘁。
而于谦的建议就是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清丈土地。
朝中有反对的臣子,也有支持的。
不论支持,还是反对,理由都很充分,朱祁钰觉得谁都说得有道理,只能深夜去找潘筠拿主意。
潘筠道:“如果双方都有理,那就按照轻重缓急来选择。”
潘筠问道:“陛下看,国家当务之急是什么?”
第八百九十六章 改名改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