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那个时空,当时的朱祁镇二十二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
而在这里,朱祁镇只有十八岁。
试想一下,这么年轻,不可一世,却又一直被否定,被劝戒的青年皇帝,孤注一掷的,只给整个朝廷两天准备时间就出京亲征,凭着一股意气走出京城的皇帝,他会听邝埜的话回头吗?
不仅这位年轻的皇帝不会回头,只怕,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回头。
哪怕他们已经意识到错误,也绝不会回头。
那样太丢脸,太失权威!
邝埜劝的话术不对,方法不对,但他的意见是对的。
这世上,知错能改的人少,知错能认的人更少。
在她那个时空里,朱祁镇也是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那时,已经死了太多人。
随他亲征的文武官员、士兵,因瓦剌入京,沿途失去性命的百姓,数十万众。
而那之后,大明不仅丢了脊梁,也丢了国本,之后边谋一直趋弱,即便是于谦加大了武备投入,忍下杨俊的罪责,重用杨洪,整顿军务,想要重振军威,终朱祁钰一朝,收效甚微,直到朱祁镇的儿子上位才有缓解。
可现在不一样了。
邝埜还活着,这次殉职的武将不少,但对比她那个时空,活下来的武将更多。
陈怀、朱冕、井源兄弟,还有英国公之子张忠……
本来会憋屈的死在瓦剌乱军中的十余武将,他们都活着。
大明可以不只倚靠杨洪一人。
她那个时空,因手握宣府重兵,在京城保护战中立下大功的杨洪可谓是权倾朝野,连于谦和石亨都要哄着他。
以至于满朝文武明知道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朝臣被大量杀害,是因为杨俊玩忽职守,怠慢所致,杨俊依旧保住性命。
最多在御史弹劾时被杨洪调到边关,等过个两年,就又恢复原职。
而杨洪的侄子几人都因他在军中任要职,却不立寸功。
潘筠想着杨洪,朱祁钰也提起他,唏嘘道:“……杨洪上书请罪,他也知其子罪大恶极,但杨
第八百八十章 领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