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7章 诗杰王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的文章。”

    “虽然文字游戏,李贤却正儿八经的送给了英王。”

    “由于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写得巧妙,被宫内外争相抄书传阅,最终被唐高宗看到了。”

    “唐高宗早已听闻王勃的才名,好奇之余准备仔细看这篇才子的文章。”

    “却发现文章中有血战功成,割以牛刀的字眼,不禁联想起玄武门之变,认为这篇文章有挑拨离间皇子之意。”

    “不禁龙颜大怒,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永世不得返回。”

    “同样一篇关于斗鸡的文章,杜淹可以平步青云,王勃却被逐出王府。”

    “说到底,只能怪自己太年轻,一门心思都在文章上面却不懂政治。”

    “一个不懂政治的年轻人即便文才很高,充其量只是愣头青。”

    “李贤日后也是悲剧,虽然当了太子,但也在宫廷政变中自缢。”

    “一篇游戏文章彻底断送了王勃的锦绣前程,顺风顺水的王勃什么时候遭受这种打击?”

    “既然无法在京城立足,那么只能远离这里,奔赴四川开始漫无目的的游历。”

    “虽然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诗句,但在他眼里,不过是满目的伤感而已。”

    “不过王勃还年轻,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

    “就在从蜀地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他的朋友凌季友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为何委屈做一个虢州参军的小职位呢?”

    “或许认为之前的文章朝廷依旧耿耿于怀,科举不一定顺利。”

    “其次就是虢州生产草药,他热衷于钻研医术,正好在这里试试。”

    “但这种平淡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王勃再一次因为恃才傲物遭到打击。”

    “这一次是因为叫曹达的官奴犯罪,四处逃避。”

    “王勃却将其藏匿起来,但又怕走路风声将其杀害。”

    “结果事发,王勃被判死罪。”

    “好在朝廷大赦,免了死罪,官是做不了。”

    “父亲王福峙深受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南荒之地担任交趾县令。”

    “至于王勃知法犯法,非常令人怀疑。”

    “至于到底如何,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王勃一场斗鸡获罪,自作自受的人生悲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些千古名句就是来自初唐四杰之一,天才少年王勃的《滕王阁序》。

    序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典故运用的出神入化,简洁凝练。

    可惜就在这篇《滕王阁序》文作成不久,王勃竟然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

    天妒英才,少年仅仅虚岁27。

    王勃之死看似偶然,其实看他短暂的生命历程,里面充满了许多的必然。

    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的《汉书注》。

    指出其间的错讹,一时惊呆了众人,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王勃十六岁就中进士,被朝廷授予朝散郎,陪侍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沛王李贤府中。

    这时的王勃显然是新星一般的存在,我们仿佛看到他前程似锦的前途。

    一天,沛王李贤和三皇子李显斗鸡,命他做《斗鸡赋》。

    也不知道王勃这个人怎么开了一个脑洞,作《檄英王鸡文》。

    这时的王勃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的初衷其实很单纯,不过是为主子助兴。

    可是檄这个字可是不能乱用,都是皇子,二皇子要檄三皇子,这玩意儿很不妥当。

    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尤其是王勃恐怕脑子里根本没有政治正确这根弦,这篇所谓的檄文落到高宗的手中。

    高宗看了勃然大怒,二王斗鸡,不行劝解。

    反倒作檄文,夸大事态,制造矛盾,此人应该立刻逐出王府。

    一场斗鸡,一篇毫无政治意识的小作文就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王勃被贬到虢州做参军。

    这一次作妖可以说是少不更事,谁能想到,不久王勃又干了一件更加令人不理解的事。

    一个叫曹达的罪犯投奔他,这个人和他非亲非故,两个人也毫无交集。

    王勃却藏匿了他,后来又怕事情暴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这个叫曹达的罪犯杀了了事。

    本来身上就有前科,现在藏匿犯人又杀人灭口,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更加给人收拾他的把柄。

    杀人是死罪,王勃被投进监狱。

    这一次他还连累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王福畴被贬到南荒之地的交趾。

    幸运的是,王勃入狱的第二年遇到大赦,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在亲朋的帮助下出了狱回归了正常生活。

    牢狱之灾让他知道了,自己的莽撞闯祸不小。

    尤其是他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对于父亲因他受累,这令他愧疚深重。

    他决定千里探父,也许是要向父亲忏悔,也许是要向父亲表决心。

    总之,山一程水一程,王勃踏上了前往交趾的路。

    路过南昌时,他听说南昌都督重修滕王阁,宴请宾客。

    原本王勃走自己的路就完了,没必要凑热闹,可是他还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专门前往拜访。

    王勃其时早已名满天下,闫都督于是请他参加宴会。

    宴会上,闫伯屿本意是想向众人展示自己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假意请众人作赋。

    众人都知道都督的心思,于是心照不宣,要不说自己才疏学浅,还是请孟学士展才让大家见识见识。

    只有王勃不开眼,展纸一挥而就《滕王阁序》,亮瞎了所有人的眼。

    原本觉得这个小年轻不知天高地厚,这下闫伯屿对其肃然起敬了。

    这是王勃兴之所至的不羁发挥,庆幸的是,正是这一歪打正着,给中华文化留下了一个华彩乐章。

    王勃这个做法却不值得称道,他打破了这次宴会的主题,多少令主人尴尬不快。

    尤其是那位被秒成渣渣的孟学士,让人家何其难堪!

    纵然你王勃是天之骄子,总是要顾及一下他人的感受,才是一个人该有的基本处世之道。

    可见牢狱之灾、家中巨变也没能让他从根本中反省和改变,率性而为的书生意气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特质。

    也可以看出,他虽才高八斗,但是情商的确堪忧。

    王勃出狱后,其实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可是他没有领受。

    可能他也知道,自己是个容易闯祸的人,倒是有些自知之明。

    到了交趾,和生活困苦不堪的父亲见了一面后,没有多久王勃就北归了。

    夏季的南海常常风急浪高,其实稍微等一等可能危险会小很多。

    王勃执意渡海,果然一个浪头将他打翻进水中,惊悸溺水而死,年仅27岁。

    一代天才少年命殒南海,可惜可叹,实在是死得好不值!

    以王勃的才学,如果他能多活几十年,文学上的成就当不输苏轼这样大文豪。

    也许他也会成熟起来,他卓越的才华也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可历史不能重来,更没有假设,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命运轨迹,有偶然和客观的成分在。

    可是看看王勃的几次人生重要节点,他倒的霉几乎都是自己任性性格造成的。

    “但不管如何,这也从侧面说明。”

    “王勃没有从之前的打击中汲取

第447章 诗杰王勃-->>(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