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半塘,这次两人终于相见。
    董小宛一身素雅淡妆,与半塘的其他女子大相径庭,获得了冒襄的好感。
    两人从文学谈到时事,董小宛优雅的谈吐和敏捷的思维令冒襄叹服。
    他们聊了许久,冒襄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此次交谈在双方的心中种下了情根,董小宛母亲的离世也让这份懵懂的爱情开始发酵。
    “顺治八年,贤妾良妇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
    “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董小宛委身冒襄,既不像柳如是嫁了长她36岁的老男人钱谦益令人惋惜,也不像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那样不得终。”
    “世人都道他俩为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但据野史记载,却发现他们之间倒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和无奈。”
    “令人对这一对姻缘心生出无限的感慨,也许那流传了几百年的旷世之爱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董小宛入得冒家,足不出户,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事事处处不敢忘记自己妾的身份。”
    “哪里是那个千娇百媚、惹人怜爱的秦淮女子,倒像是大户人家的婢女。”
    “何况冒襄当初去苏州,本是奔着陈圆圆,但当时陈圆圆已被豪家掠去。”
    “后董小宛虽然几经曲折终于入得冒家,但是未看到冒襄对她的热情和呵护,倒处处显得是董小宛的执意前往和一厢情愿了。”
    “国难当头,同里邻人俱作鸟兽散。”
    “一家上下都无计可施,唯有董小宛提前备好了银两。”
    “虽然冒襄没有说,这钱是冒家的还是董小宛的私房钱。”
    “若是前者,也可见董小宛平时生活之细致和用心。”
    “若是后者,则更见其大难当头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董小宛始终都不是冒襄心头上的肉,可以想见共度九年,董小宛有多少委屈与不甘。”
    “在董小宛最后的日子里,冒襄是否真正被她的柔情感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在两个人相处中,冒襄一直居高临下地看着董小宛。”
    “而在董小宛的心里,冒襄更多的可能只是她为自己编织的一个绚丽爱情之梦的载体。”
    “她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并固执地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浪漫爱情里最幸福的女主角。”
    “名士与名妓在爱河里的幸运旅程,虽然时日有限,已经是凤毛麟角,很难得了。”
    “正值花儿盛开的青春年华,董小宛却这样凋落了。”
    李香君:董小宛为爱低落尘埃,也许每个男人曾经爱过这样的女人。
    母亲的离世给董小宛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办完丧事之后便一病不起。
    冒襄曾来看望过董小宛,两人的感情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董小宛从冒襄的身上看到了散发的自由光芒,那是她向往不已的东西。
    后来许多次都是董小宛的主动,使得这段感情加快了步伐。
    因为母亲离世后,她在世上再无牵挂,也不想再委身于酒色之中,冒襄的出现是带离她逃离这场漩涡的救命稻草。
    不久后,冒襄去南京参加乡试,并与董小宛约定考完试就回来帮她赎身。
    然而就在赎身的当头,半塘的鸨母却不愿意放行。
    因为董小宛名气大,是半塘的摇钱树。
    双方僵持不下,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恰巧柳如是和钱谦益到苏州游玩,柳如是与董小宛在秦淮河时就结下了友情。
    柳如是听闻此事之后,便请求钱谦益出面打点。
    钱谦益也算是当地有名望的人,经他当说客,这赎身的事才解决。
    董小宛嫁给冒襄之后,与冒家其他人都相处得非常愉快。
    她日常通过临摹字帖、绘画和烹饪美食来打发时间,江南一带有名的美食董肉就是她的作品。
    但这样的生活仅维持了一年,随着清兵南下,将冒家的财产全都洗劫一空。
    冒襄带着董小宛外出逃生,当战乱之后回到家中时已经什么都不剩。
    缺油少米的日子在董小宛的精打细算之下勉强可以维持,可不久后冒襄得了疾病腹痛难忍,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董小宛日夜不分地照顾他,从未有一丝嫌弃。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冒襄的病才有所好转。
    可此时董小宛已经累得枯瘦如柴,再也没有了往日秦淮名妓的风采。
    不久后冒襄刚好转的病情再次加重,他背上长了脓疮无法仰卧。
    董小宛坐在床边让他靠在自己的怀里安睡,这样一坐就是一百天。
    饥寒交迫的情形下,又要照顾丈夫,董小宛的身体彻底垮掉了。
    顺治八年,董小宛在疾病的折磨中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的悲凉人生。
    有人说董小宛从秦淮名妓混成了老鸨子,婚后的生活非常悲惨,若是一直待在半塘中当个卖艺不卖身的名妓也好过这半分。
    然而谁又能知道即使如这般饥寒交迫的日子,也让董小宛甘之如饴。
    因为这是她想要的自由,一个每次哭和笑都发自内心的自由。
    于她而言不是悲惨,而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