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5章 花豪秦良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四,勤王之战,受崇祯征召北上勤王。

    秦良玉与其侄子散尽家财,充作军饷,收复失地。

    五,平定四川叛乱,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

    “与此同时,督师杨嗣昌把农民军全部驱赶到四川。”

    “当时四川巡抚率领两万老弱残兵戍守重庆,所倚仗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军队。”

    “但是四川巡抚不懂兵法,调秦良玉驻守在离重庆只有三四十里的地方,失去战争地利。”

    “恰逢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回乡,巡抚派他视察营垒。”

    “秦良玉便置办酒席招待他,并向其抱怨巡抚这种布防存在的问题。”

    “秦良玉感叹巡抚不争山夺险,在这里消极防守。”

    “如果敌人占据高峰居高临下,可长驱直入,重庆必败无疑。”

    “知州陆逊之也认同她的说法,不久巡抚移驻军营,与秦良玉军队相呼应。”

    “这年十月,张献忠接连攻破明朝官军,接着从上马渡过长江进兵。”

    “秦良玉联合友军赶紧阻击,挫败了张献忠军队的前锋。”

    “后张令战死,秦良玉前去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也失败了,所率领的三万士兵死伤殆尽。”

    “秦良玉便单枪匹马去见向巡抚,告诉他情况紧急,请求调用自己在其他地方的两万士兵来作战。”

    “她可以出一半的军饷,另外一半需要官府支付。”

    “而巡抚因为与杨嗣昌不合,仓库里也没有现成的粮食,于是拒绝了秦良玉的计策。”

    “秦良玉叹息离开,当时十三路农民军在四川横行。”

    “有个秦良玉的族人为其作耳目,被抓住后杀死狱卒逃跑。”

    “秦良玉亲自抓住了他,将其交给官府,他的手下一个都没有逃脱。”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彻底攻下湖北,准备再次攻打四川。”

    “秦良玉将整个四川的形势上报给巡抚陈士奇,请求增派兵力守卫十三个关隘之处,陈士奇没有采用她的计策。”

    “秦良玉便又上报给巡按刘之勃,刘之勃同意她的计策,却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长驱直入攻打重庆。”

    “秦良玉前去援助,因寡不敌众,失败退回。”

    “等到四川全境被张献忠攻下后,秦良玉对部下慷慨陈词。”

    “表示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是为国而死,她一个妇人蒙受国恩二十年,如今局势到了这个地步,自己也不会投靠敌人。”

    “之后秦良玉召集所有部下将士,定下军规,但凡投奔张献忠的都杀无赦。”

    “并分兵镇守四处边界,农民军在四川遍地招纳土司,唯独不敢踏足石砫。”

    “清顺治三年,福州南明隆武帝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封爵忠贞侯,诏令她出兵抵抗清军。”

    “时年已经72岁的秦良玉接受封号,准备挂帅出征。”

    “后因隆武帝在福州被清兵所灭,起兵之事就此打断。”

    “清顺治五年,秦良玉病逝,临终前嘱咐子孙,绝不降清。”

    赛金花:秦淮八艳是以才情留名,而秦良玉却是以忠勇传世。

    同是身处明末清初乱世,与秦淮八艳的文采风流相比,秦良玉英姿飒爽的沙场女英雄形象更让人心驰神往。

    作为女性军事统帅,秦良玉戎马生涯四十余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她一生中,先后参与诸多重大战役。

    直到晚年,仍然坚持高举抗清义旗,七十多岁高龄还准备前往福建抗清。

    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秦良玉在历史上创造了多个唯一。

    第一个唯一,她是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唯一由朝廷正式颁饷的女将军。

    也是《二十四史》中,皇帝后妃传之外,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单独列传的女性。

    秦良玉的兄弟、儿子、儿媳、侄子都战死沙场,可谓满门忠烈。

    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她没有因为丈夫的枉死而迁怒于朝廷。

    相反,在明朝风雨飘摇之际,各路势力都在为自己谋利。

    她却以国家为重,竭尽所能,攘外安内。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尽力保卫家园。

    她因军功封侯,成为唯一一位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当之无愧。

    第二个唯一,她是历史上唯一获得皇帝赐诗旌表的女将军。

    崇祯末年,清军兵临北京,朝廷急招天下勤王。

    秦良玉不仅英勇作战,还率领子侄捐出家财。

    京师围解之后,崇祯在皇宫召见了这位战功煊赫的女将军。

    当场赋诗四首,并亲手书写以赠,褒奖其功。

    第三个唯一,娘家和夫家都是满门忠烈,这在边疆民族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秦良玉年轻时,嫁给了四川土司马千乘为妻。

    马千乘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他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后来遭到诬陷死于狱中。

    秦良玉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相继战死沙场,其子其媳也先后殉难。

    作为女性,秦良玉也以个人功绩,而非秦淮八艳式的美貌绝伦或者悲惨命运,引发了后世文人竞相歌颂赞美。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