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高振东没有去八卦,同志们自己能安排好事情的出路,就好像生命总能找到出路一样。
“怎么样?有什么想法?”高振东笑问道。
“我们参考了国外资料,还是准备走预氧化再碳化的路子。”潘工汇报道。
高振东点点头,跟着国外的路子走,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预氧化再碳化这条路,别说现在了,就算到了21世纪,也是PAN基碳纤维生产的主流路线,别的都是在这个路线上的修修补补而已。
“嗯,这个想法不错,好东西我们就要用嘛。”高振东突然笑了起来,还有点厉害,预氧化是有专利的,不过对于此时小规模的特殊应用来说,专利恐怕有点管不着。
等到钓佬们都能用上碳纤维的时候,专利就能管得着了,不过到那时候,现在的专利恐怕都过期了,还是管不着。
至于这之后的专利怎么办……高振东笑得更厉害了,猜猜我们现在在干啥。
“更具体的,有没有考虑?”同志们莫名其妙的看着高振东笑过之后,高振东继续问道。
“太细节的还没有考虑到,不过其中的几个关键难点我们倒是有一些思考,也正想向您汇报一下。”没说马上就要解决,毕竟谁都不是神仙,提出问题马上就解决有点不太现实。先汇报,把问题提出来,然后组织资源、人手攻关,这是正常的流程。
“嗯,行,我们讨论讨论。”高振东道。
太细节还没考虑到很正常,这才3天时间,能找到关键难点,同志们已经非常努力了。毕竟国外发相关的文章和知识,都是为了抢专利,在细节上自然是遮遮掩掩甚至故意错漏,通过公开资料想进入到细节有些困难。这年头可不是几十年后,各种资料满天飞。
“好嘞。第一个问题,就是预氧化后的原丝吸水性强,而且会从物理上吸附氧,这两种成分,都会在碳化过程中和原丝起反应,降低原丝强度。”
潘工说得很顺畅,毕竟这些问题他们已经讨论很久了。
碳化过程,说穿了就是在千度以上高温下,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去除碳原子之外的其他原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论是有水还是有氧,都会和碳发生反应,破坏碳纤维结构。
要知道碳化温度可能高达1800℃以上,氧多了说得难听点就变成烧碳了。
“有没有考虑过解决办法?”
找到问题,自然不可能没有努力解决:“有的,委员,有的。第一个倒是好办,加热烘干,我们考虑用100到250℃的温度烘干预氧丝,这样能有效提高碳纤维强度。”
听起来很土的办法,实际上很管用。
高振东点点头:“可以试试再加高一些,280℃应该是可以的。”温度越高,烘干越快,碳纤维生产的成本,相当大一坨是能耗成本,时间越快越节约。
反正这个温度是教材上来的。
“嗯,我们到时候试试。”潘工很讲科学,没有说就用这个参数,而是说试试,可以就用,不可以就降低。
高振东突然笑了起来:“其实你们也不用谈水色变,没准你们还要用到水呢。”
“啊?还有这种操作?”同志们都有些呆。
“如果要生产小直径的碳纤维,在纺丝因为喷头等原因导致直径达到下限的时候,你们可以用水蒸气在碳化过程中蚀刻预氧丝,得到比预氧丝直径还细的碳纤维成品。”
一片寂静……
同志们此时是真的目瞪口呆,还能这样?居然能这样?果然能这样!
质疑水蒸气、理解水蒸气、加入水蒸气!
“高委员,这这这……您这思路也太灵活了,变害为利,绝了!真绝了!”
一阵寂静过后,反应过来的潘工对高振东的那份佩服,溢于言表。
——我真不是在拍马屁吹捧高委员,实在是他这个操作过于惊艳。
其他同志则是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在震撼中默默的记录,好了,如果需要小直径的碳纤维丝,技术已经储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