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片子截然不同的节奏、运镜和情绪铺陈。
闻言,他唇角微扬,笑了笑,目光并未移开屏幕:“其实,剥开那些五花八门的外壳,内核或许都是一样的。”他的声音平静而笃定,“就是把故事讲好,把人物立住,让观众相信并投入。
只是我们讲故事的方式,和人物所穿的外壳不同而已。
武侠的沉郁顿挫,喜剧的荒诞不羁,本质上,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他的见解一如既往地一针见血,剥离了形式的纷繁,直抵核心。
王祖娴听着,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眼神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两人就着初剪的样片,开始深入讨论后续的剪辑节奏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剧情,哪里该紧凑,哪里该留白,以及配乐的风格取向,是采用传统民乐营造悲壮,还是用交响乐增强气势,或是像《凌凌漆》那样,用一些反差极大的流行乐来制造笑料。
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专业的见解在交流中迸发出火花。
剪辑室里,只有设备运行声、影片对白声和两人时而激烈、时而默契的讨论声。
这时,剪辑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咏春》的导演许情探进头来,脸上带着工作后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没打扰你们吧?”她笑着问,语气熟稔,“刚忙完今天的收尾工作,想起浩哥你白天提的那个关于‘败形拳’在镜头前的表现力问题,我回去又琢磨了一下,有些新的想法,迫不及待想跟你聊聊。”
“来得正好,”陈浩暂停了影片播放,转身招呼她进来,脸上是遇到同道中人的愉悦,“我们正在抠《咏春》几个转场的节奏,一起讨论一下。”
很快,三个对电影充满极致热情与追求的人,立刻围绕着“败形拳”这种看似狼狈、实则暗藏杀机的拳法,如何通过更具冲击力和美感的镜头语言来呈现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话题从不同拳种的特点与镜头表现的适配性,谈到威亚运用如何摆脱单纯的飞天遁地,而服务于力量感和真实感,再延伸到如何通过精准的剪辑点选择、镜头组接和特效配合,来强化动作的冲击力,营造出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他们口中流淌的是外人听来艰涩的专业术语,探讨的是电影工业中极为精深的技术细节,但空气中流动的,却是同行之间因共同的艺术追求而产生的深刻理解、相互尊重,以及那份建立在专业基石上的惺惺相惜的默契。
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这份纯粹基于专业而生的情谊,显得格外温暖而珍贵。
【跪求礼物,免费的为爱发电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