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48章 论功行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意到了这一点,在发现孙权并不想多话的时候,主动点破,逼的孙权不得不开口答道:“主公或是担心张子乔等人心生误会,不想凉了功臣之心吧?”

    “正是如此!”

    刘封故作惊喜,追问道:“只是我朝三互之法乃是祖宗旧制,不可妄动,仲谋可有妙计,可解我之忧虑?”

    孙权忍耐不住腹诽起来,两汉的祖宗之法多了去了,也没见你都拿着当宝啊。

    不过孙权也就是心里嘀咕两句,以他的政治智慧,自然不会不知道刘封为什么如此重视三互法。

    孙权沉吟良久,刘封也不催他,直到一盏茶后,他才徐徐言道:“张公此番功勋卓著,实可谓功高难赏。然正因如此,主公更当予以殊恩异赏,方显求贤若渴之心,亦足表念子乔归顺之诚。惟子乔本为蜀人,依制不可授蜀郡太守之职。若使掌广汉、犍为二郡,恐遭世人误解,疑主公明升暗贬。若安排于益州之外,又恐被疑有意使其离川。况今西蜀初定,人心未附,正需借重子乔名望,镇抚百姓,安定一方,此时岂宜使之远徙耶?”

    孙权的这段话并不是说给刘封听的,而是说给一旁还在苦思不得其解的陆逊等人听的。至于他那宝贝弟弟孙翊,即便孙权把话讲的如此之透彻了,可他的目光依旧清澈如故。

    倒是陆逊、顾邵、徐庶等人,一脸的恍然大悟,终于醒觉刘封在犹豫些什么难题了。

    “仲谋所言,深合我意。”

    刘封毫不犹豫的夸奖起了孙权,平心而论,孙权的政治能力还是相当强的,而且这会儿的孙权也没历史上那么大的野心。

    别说什么大皇帝了,就是列土封疆的心思也是半点儿无有,甚至上面还有他哥压着。

    孙权如今最大的愿景无非就是能够入了刘封的眼界,将来能有机会出任一方郡守,乃至于刺史,最终能入朝在九卿的位置上成功致仕,锦衣还乡便于愿足矣。

    可别小看孙权这个愿望,仅仅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孙权的野心是要比一般人强上许多的。

    秦汉讲究的是七十而致仕,没到七十岁是不会退休的,除非身体生病,支撑不起繁琐的工作了。而能致仕的前提便是七十岁,在秦汉,能活到七十岁可是真正的古来稀。

    光是这一点,孙权的野心就有点大了,其他诸如出郡放史,官拜九卿之类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到刘封的称赞,孙权内心喜不自禁。

    孙权这个人,除了野心外,内心其实不安感甚强,而且生性多疑。

    这一点恐怕是东汉末年时期,所有军阀的共同特性,刘备在其中算是最为大度豁达的了。其他人与刘备比起来,别说曹操、孙权了,就是袁绍,刘璋也要比刘备更加多疑善忌。

    别的不说,赵韪不就是被刘璋的疑心给活生生逼反的吗?

    庞羲日后也是被刘璋的疑心给闲投散置的。

    孙权的不安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孙坚到处仕官,每到一处,都要打仗。兵荒马乱,一个孩童,也就不意外了。

    正是这种敏感性,让孙权感受到了刘封对他的疏离和不喜,每有用他,也多是迫不得已。

    这种疏远让孙权很是苦恼,也极为费解。

    孙权感觉刘封对他的疏离和戒心,甚至要远超对其兄孙策,这最是让孙权无法想通,也让孙权不得不谨言慎行,深怕做错了什么事情,更让刘封感到厌恶。

    可今天,孙权却敏锐的察觉到刘封对他的欣赏,更给了他机会表现,这无疑破天荒的事情,孙权心中又是惊喜,又是紧张。

    刘封却是不知孙权内心的诸多想法,笑吟吟的继续问道:“仲谋既已看清局势,可有奇策献我?”

    孙权压下心中的杂念,毕恭毕敬的回答道:“臣愚昧,久思之下虽得一法,却不知是否合用。”

    “无妨。”

    刘封和颜悦色的催促道:“仲谋只管献来,是否合用,我自会决断。”

    孙权虽

第648章 论功行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