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7章 李典进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天雄关。

    天雄关在蜀北众关之中本就不算险峻,再被剑阁的左幕军从后背袭,即便驻扎了曹定的数千人,恐怕也难以守住。

    李典正是有这个担心,才会向曹昂、李整和剑阁守军乃至于是天雄关曹定示警。

    第三件事,则是隐晦的提出后路不稳的观点,认为如今大军主力顿兵于蜀中,后路看似兵力雄厚,可实际上处处设防,已不敷使用。李典建议曹昂尽快决战,否则可适当放弃部分县邑,退保涪城、梓潼一线。

    李典的这个想法,倒是和司马懿不谋而合。

    看完李典的书信之后,李整也陷入了为难之中。

    以梓潼的地理来说,是极为易守难攻的。

    不但梓潼本身三面环水,只有东面可以用来展开部队外,梓潼还能利用梓潼水来分割敌人,靠着西岸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对城内进行补充。

    可问题就在梓潼水这里。

    蜀军的水军规模一直都很小,并不成气候。

    要不然当初甘宁也不会带着百多条船只就能横行大江,而且这些船只还俱是小船。

    可见蜀中水军之弱势了。

    自赵韪举兵之后,蜀军仅有的水军也全部集结到了成都,梓潼这里连陆军都撤走了,自然更不会留下什么水军了。

    汉中与蜀中一般无二,也没有什么水军可言,而且即便有,自武都大地震之后,汉中水系和蜀中水系就彻底断绝了连通,即便有水军也入不了蜀地。

    偏偏来犯的左幕军却有极为强大的水军配合,四五百条船只将梓潼水控制的如同铁打一般。除了少数勇士可以在夜间偷偷潜渡外,白日间却是被封锁的死死的。

    至此,梓潼与西岸的来往被彻底断绝,援军也没法走金牛道直抵梓潼城西,然后渡河入城了。眼下蜀中援军想要援救梓潼,必须要先在下游过梓潼水,然后北上。

    这样一来,蜀中援军的风险极速上升,而李整目前可以动用的兵力仅仅只有六千人。一旦过了梓潼水后遭遇贺齐的反扑,恐怕连自身都难以保全。

    为今之计,唯有请求曹昂速派援兵,汇合了援军之后,方能出兵解救李典。想到这里,李整也赶紧修书一封,让人赶往雒城,进奏曹昂。

    就在李典、李整等人察觉到危险,接二连三的给曹昂示警告急的时候,王平已经从山间小道绕过了梓潼,悄悄潜越至剑门关以南二十里处。

    不是王平不想继续前进,而是再前进就要暴露了。

    众所周知,在剑门关南面三四里处,有一片面积大约在四五个足球场大小,东西窄,南北长的类长方形小平原。

    剑门关关城相当小,而且夹在西隘口中,屯住兵马的空间很小,并不适合驻扎大军。

    故此,剑门关的守军常在此平原中屯田驻兵,以供养轮换剑门关守军。此时,这里驻扎了一千五百余汉中兵马,另有五百人驻守在剑门关关城之中。

    王平在侦测到了这些情报之后,决心采取夜袭的手段攻取剑门关。随即,王平将麾下賨人军官们集结了起来,开始着手安排任务。

    等到分派妥当之后,王平严令不许生火,全军食用干粮冷水,等待天黑。

    此时不过三月中旬,气候虽然有所回暖,但剑阁位于山中,且海拔较高,温度自然更低。这时候如果有一碗热水喝,无疑对于士卒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抚慰。

    只是王平担心暴露,严令禁止,好在賨人久在山中居住,此次出发又配给了许多物资,甚至每人都分得一条毛毯裹身,賨人士兵对这禁令倒是没有怨言。

    很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汉中军营垒里燃起了灯火,数十道炊烟袅绕而起,伴随着淡淡的米香味飘散开来。

    又过了两个时辰,汉中军的营垒里渐渐安静了下来,灯火也变得稀疏了起来。

    夜色如墨,山风呼啸。

    王平蹲伏在一处山脊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下方的剑门关南平原。

    平原上,汉中军的营寨灯火稀疏,隐约可见

第617章 李典进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