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以及蜀军临时抢修修补的工事,还是给左幕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之所以刘封会在今日主动攻打成都,还真就如司马懿所猜测的那样,是为了呼应贺齐在涪水一线的攻势。
为了将曹军主力牢牢吸引在成都附近,刘封不惜摆开全部兵力猛攻成都,将刘璋打疼后,逼迫曹昂、曹仁不得不前来救援。
计划进行的相当成功。
为了救援成都和刘璋,曹军甚至都不惜分成两部,以骑兵先行,步兵跟进的方法来援。可见在曹氏心中,刘璋和成都的分量还是相当之重的。
在成功完成了调敌任务后,刘封也不想挥霍将士们的性命,果断下令鸣金收兵。
这才有了下午时分,左幕军在等来了曹军驰援后,全面撤退的场面。也因此,刘璋对曹氏感恩戴德,极为感激,并且也变得更加依赖起来。
这对于左幕军来说,自然是有利有弊。
在战术上来说,这意味着刘璋和蜀军会对曹军更加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两边的分歧和矛盾。
可在战略层面上来说,刘璋和蜀军的这一动向,则会适当的影响曹昂、曹仁的判断,让他们舍弃刘璋和成都的难度变得更大。
**
李典站在梓潼城头,望着城外的景象,眉头紧皱。
贺齐所部两万余人,加上八千民夫,两千水军,几近三万人的大军在抵达梓潼之后,便开始了围城。
梓潼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联秦关,路当扼蜀”,是金牛古蜀道的重要枢纽,北扼剑门,南控涪江,号称“扼控三巴,益州衿领”,是古蜀国北部门户,其南部系石牛道险夷交接点,为“千里栈道,通于蜀汉”的南栈出入口,有“蜀北锁钥”之称。
梓潼与剑阁不同,并非处于群山之中,也和涪城不同,并非处于平原地带,而是处在平原和群山之间的丘陵地带。
这一片地区,有山脉的余脉,将大片的丘陵、平原,切割成一片片小碎片。而梓潼城就位于其中较大的一片平原地区,其背靠梓潼水,对岸为丘陵,城市三面环水,仅有东面是丘陵、平原地带。
梓潼城一共有四个城门,东西南北各有一个。
其中南城门通往梓潼水的支流,西城门则直接通往位于梓潼水上的梓潼港口,而北城门则有浮桥可以渡河,前往广汉、剑阁。唯有东面,则是被几道山麓切碎的丘陵和许多小片平原。
也就是说,想要围攻梓潼,最好的战场就是城东,其他三个方向只能略作牵制,或者是切断梓潼对外的联系,而没法直接攻城。除非进攻方愿意顶着梓潼守军的远程火力,以简易云梯和冲车攻城。
如今李典所站立的城头,便是梓潼东城。
李典性格沉稳,儒雅好学,在曹军中素来以勇谋兼备著称。
原时空中,李整因官渡之战的缘故而染病身亡,其麾下部众尽数由堂弟李典代领。
可这时候的官渡之战没能打起来,李整也没有因此而染疫身死,反而活的好好的。故此李典只是作为李整的副将,辅助兄长统领李家部曲。
不论李典是否为主将,其个人的军事能力是相当出色的,其进攻能力颇为不俗,敢于野战交锋,而其守备能力更是因为其性格特色而更加出彩。
李典最出色的几次战役之中,就有牵涉到刘备的博望坡之战。
在该战役期间,李典就曾看破刘备诈败诱敌之计,并苦劝夏侯惇未果,夏侯惇未听其劝而深中备伏,李典又率军营救,亲冒箭矢奋勇突前,逼得刘备不得不放过了夏侯惇。
故此,李典的军事能力不但出色,而且性格还相当沉稳,善于辨析,是谋将最为讨厌的一类对手。
此时李典站在城头沉思,便是因为他察觉到了左幕军的异常。
贺齐所部的左幕军在抵达梓潼城后,以水军封锁梓潼水,并以骑兵配合水军破坏城北浮桥,以大军主力屯驻于城东丘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