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卖,逼迫农民卖地给自己吧?
肯定是要农民真遇上事儿要用钱,主动要卖地,刘荣才能闻着味儿出价买下。
这样的情况,显然不是如今天下五百万户农民都会遭遇的。
以每年,平均每千户农民当中,有一户需要卖一亩地换钱来算,五百万户,也就是五千亩地。
五千亩地,哪怕是按每亩五万钱来算,也才二万万五千万钱。
如今汉室农民五百万户、三千万口;
哪怕口赋一减再减——从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到太宗孝文皇帝减免后的四十钱,再到刘荣进一步减半为二十钱;
光是这每人每年二十钱的口赋,就能为刘荣的少府内帑,带来每年六万万钱的口赋收入。
岁入口赋六万万钱,从中拿出二万万五千万——一半都不到的钱,吃下农民被迫变卖的土地,对刘荣而言完全不在话下。
至于说,平均每年,每一千户才有一户需要卖田,且只需要卖一亩地,这个数据模型准不准确?
按照往常的、正常的地价,以及刘荣干涉前的社会运转模式,当然不准确。
千户一亩?
百户一亩都不止!
但在刘荣携大量资金,手握皇权,以‘土地帝有制’为目的下场之后,地主豪强、地方官吏人为制造事端,逼迫农民变卖土地,就会变得无利可图。
逼迫农民卖地,最终也是把地卖给刘荣,豪强、官员自然也就不会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考虑到这么做,会帮助刘荣加快‘土地帝有制’进程,他们非但不会逼迫农民变卖土地,甚至还会反过来阻止农民变卖土地!
把这一变量也考虑进去,平均每年,每千户农民变卖一亩地,便是大差不离的数据了。
——一千户农民,几千口人而已;
如今汉室,不大不小的寻常一县,人口便在数万人。
几千口,便是一乡。
一个乡,每年都出一户农民,要卖一亩地过活——对尚处于文景之治末期,且即将进入刘荣这一朝盛世的当今汉室而言,这非常正常。
至于说,每年才买八千亩地,刘荣何年何月才能把全天下的地都买下来,真正达成土地帝有制?
这,就不得不提到刘荣‘土地帝有制’的设想,在最开始的初心,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了。
——土地帝有制,并非刘荣的最终目标。
刘荣不是地主老财,不是想把全天下的地都占为己有;
遏制土地兼并,才是刘荣的最终目的。
土地帝有制,只是‘遏制土地兼并’这个目的的手段,以及最终形成的结果。
简而言之:刘荣要的,是遏制土地兼并。
只要能遏制土地兼并,土地帝有制能否达成、什么时候达成,刘荣都不在乎。
那么,回看刘荣这一套行为逻辑,以及大概率会导致的发展走向,刘荣的目的是否达成了呢?
首先;
在刘荣以‘土地帝有制’为思维逻辑核心,亲自下场收购农民变卖的田产后,倒闭的地方豪强、官员,不再逼迫农民变卖土地了;
因为这么做无利可图了,或者说是‘利’都被刘荣抢走了。
于是,地主豪强不再巧取豪夺,不再设局逼迫农民变卖土地,甚至迫使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
这算不算是遏制土地兼并?
地主豪强、贪官污吏买不到农民手里的地了,也没动力逼农民变卖土地了;
即便这让刘荣买入土地的速度变的极慢,那又如何呢?
刘荣可是恨不能自己也买不到,全天下的农民都不变卖土地!
若真是这样——老百姓都拿得住、受得住自己的地,那刘荣还搞个什么土地帝有制?
其次;
在刘荣下场掺和之后,不止是原本不需要卖地的农民,被没有动力的地主豪强、贪官污吏放过了,就连那些真的需要变卖土地、套现应付危机的农民,也得到了远高于市场价的资金。
原本需要卖好几亩地,甚至十几亩地的农民,现在只需要卖一亩地了;
原本需要把一百亩地全卖了的农民,现在只需要卖十几亩,甚至区区几亩了。
第619章 最不是办法的办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