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6章 好好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大难题……

    明白此间种种就不难发现:人口问题在古华夏,就像是河豚。

    ——大家都知道河豚泛滥,唾手可得,只要能将其化作食物,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谁都不知道河豚应该怎么吃,才不会毒死人。

    刘荣这个穿越者的存在意义,便在于这种时候站出来,告诉大家:河豚的毒腺在哪里,该如何去除,去除毒腺后的河豚该如何烹饪、如何使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放在人口问题上,也是一目了然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土著统治阶级而言,人口增长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资源紧缺、土地紧缺,所导致的土地兼并。

    这个时代的人或许会有些想法,但都会心里没底。

    而作为穿越者的刘荣,就可以无比坚定的告诉他们:土地公有制,几乎是土地兼并唯一长期有效的最佳解决方案。

    当然,后世的先进经验,也不能直接照搬到这落后的时代。

    土地公有制、国有制,刘荣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将其巧妙地粉饰为:土地帝有制。

    ——反正无论如何,土地兼并都会发生;

    反正无论如何,老百姓的地,都会不受控制的缓慢流向地主豪强、高官权贵。

    既然百姓失去土地不可避免,那刘荣完全可以从‘谁得到百姓失去的土地’作为切入点。

    老百姓卖地,是生活所迫。

    卖给谁都是卖,谁买都是买;

    那为啥不能是刘荣买?

    每当农民迫于生计变卖田产,刘荣都可以自掏腰包,从少府内帑把地买下来。

    长此以往,刘荣早晚会成为汉室天下,断崖式的最大地主。

    事实上,即便不这么做,包括刘荣在内的汉天子,也已经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了。

    在上林苑,汉天子有世袭罔替,且仍在不断增长的数万顷‘皇田’;

    在各地方郡县——尤其是关东地方,每有地主豪强、贵族阶级被抄家,其田产被充公,刘荣就会多出一片远在数千里外的‘皇田’。

    这里的皇田,指的并非汉家公有,属于汉室行政体系的国有农田,而是属于汉天子个人——一如少府内帑的天子私訾。

    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推——汉天子,本就已经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了;

    那么,作为天底下最大的地主,汉天子花自己的钱,再给自己多买点地,是不是也没啥大不了的?

    好。

    众所周知,汉天子的家底——至少现阶段的汉天子,家底是无比殷实的。

    再加上每年都有的口赋作为稳定入项,只要汉天子想,就完全可以每年买个几千顷——也就是几十万亩地。

    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之下,早晚有一天,汉室天下的每一寸可耕之地,都会成为汉天子的私人财产。

    汉家开国初,汉室天下的田,几乎都归太祖高皇帝刘邦所有,但高皇帝却选择把农田白送出去,以期最快速度的恢复生产。

    而将来,刘荣再次把全天下的农田都买到手时,是不是就可以告诉天下人:高皇帝把田送你们,你们受不住;

    朕现在再送你们,你们也照样守不住,早晚又得卖出去;

    所以,朕不打算把农田白送给你们了——朕把田借给你们种。

    每户一百亩,嫡长子继承‘借种’权。

    白借,不用谢。

    如此一来,并不掌握田亩拥有权,而是只具备‘使用权’‘耕种权’的农民,就无法再通过变卖田产来应对危机。

    农民手里的田不归农民,卖不出去,自然也就不存在土地兼并了。

    ——农民手里有土地时,豪强地主和地方官员狼狈为奸,设局兼并土地;

    可土地不归农民,而是归天子所有了,难道地主还能和官员合伙,做局‘偷’刘荣的皇田?

    这个可能性确实不能说是没有。

    但显而易见的是:相较于逆来顺受,几乎没有任何反制措施的农民,刘荣这个封建帝王,却是相当‘不好惹’的。

    农民被做局夺走农田,顶多也就是唉声叹气的说一句:怪不得旁人,下次小心点。

    可若是刘荣,被地主和官员做局‘偷走’皇田,则大概率会感叹一句:怪不得朕,下辈子小心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