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要按时给捧场。
一场饮宴,这就过去了。因为苏轼下午还有公务,众人也不便打扰,就准备告辞了。
不过临走之时,姬庆代表周家庄对苏轼做出了邀请,北方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回了一部分,正需要苏大学士这样的人才,希望苏轼去北方忙着忙乎一下。
当然,姬庆不能说请苏轼去为官,那样的话,味道可就变了。帮忙二字,却是最为合适的。
苏轼惊讶之中,仔细询问,这才知道原来姬庆一行人的几人,竟然是不久前闻名天下的周家庄的人。
想到这里,苏轼赶紧询问周家庄的情况。虽然大辽西京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已经光复了,但是对于周家庄和北方的详细情况,苏轼可不了解。此时一见姬庆他们来自周家庄,苏轼自然不会放过。
看着苏轼,姬庆想到,无论苏轼是新党、旧党与否,单是身为华夏儿女,对于北方收回燕云十六州之事,就没有不关注的,就没有不热血沸腾的。相对于武将,文人也是不差,甚至更加的。苏轼的样子,完全可以证明一切,满脸的红润和激动的神情,不亚于打了鸡血。
姬庆连忙介绍了一下北方的形式,杀敌的情况,其实说得与对乔峰、段誉等人说的内容差不多。
当然,又多了一些内容。就是最近几天,周家庄再次与大辽对战的情况。自然,结果是一面倒,契丹人除了能够为周家庄提供马匹外,别无他用。
然后,姬庆口中就念叨起了北方缺少管理百姓的人才,苏大学士如果去了,定能处理好各方面事务,让百姓重感华夏的荣光。
苏轼此时虽然是杭州太守,但是比不久前东京的高官可要差太多了,此时,说来他是下放的,已经不入旧党的核心了。
虽然,对于此事他并不后悔,他也算是说出了自己的良心话,但是,内心中,未必没有一丝凄凉,一份感慨,一缕失落,一抹失望。
苏轼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他还能为官几任呢?!对于姬庆的邀请,他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不过,一时之间,他无法决定下来。
姬庆自然知道此事是不能急的,所以留下了一个镯子,告知苏轼如果决定了,那么直接按动镯子上的按钮就可以了,然后,就会有人过来接送苏轼一家。路上的安排,都会由周家庄解决,让他放心。
就这样,在苏轼半信半疑中,姬庆一行人起身告辞,离去。
苏轼自然不会知道哲宗很快就要重启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政策,苏轼和他弟弟也要倒大霉,继续被贬。不过,以苏轼多年为官的经验,恐怕他也能知道朝中即将有大变。
姬庆估计,苏轼辞官北上的可能性极大,到了晚年了,能够在收回的燕云十六州尽一份力量,这个诱惑,可是谁也抵挡不住的。
姬庆也希望这个老头能够再辉煌一下,趁此机会,养养身体,多活几年。这么个大才,虽然不是完人,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苏轼家饮宴,让姬庆一行人都在回味着,包括乔峰、阿朱、姬庆的父母、爷爷,乃至姬庆,都非常的感慨,能够与天下闻名的大学士饮宴、畅谈,这种经历,足以终身难忘,这份记忆,珍贵无比。
之后,一行人离开杭州,赶往信阳。对于乔峰来说,就是姬庆通过周家庄的情报网络,查到了阿朱可能的出生地。乔峰也没有质疑,反而与阿朱感谢了姬庆一番。
虽然那马夫人已经死掉了,不会再有
第四百八十章 邀请 小镜湖-->>(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