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七章 夭折的苏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的工业布局已经是“星罗棋布”。无论是在西部或中东部,都建立了配套的工业系统。尤其是冶金和机械制造业,更是比比皆是。毫无疑问,这种深谋远虑的工业布局,为后来苏联成功地阻止和击溃希-特勒的军事进攻,奠定和提供了雄厚的军事工业基础和后勤保障能力。

    各种文献中关于引进技术和人才的情况只字未提,仅仅把当时苏联的经济飞跃归功于国内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非常可笑的。

    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苏联为何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且在二战打败了德国人,征服了欧洲。

    自1921年结束战争后,西方各国一致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视政策,在经济上严密封锁,防止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流向苏联。WWw.YZUU点com当时,苏联的现代工业仍很落后,不但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更是一片空白。有关数据显示,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人畜来完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还极度缺乏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苏联领导人意识到,如果不迅速实现工业化,这个新生的政权就可能面临威胁。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的指示,随后在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恰在此时,随着华尔街股市的崩溃,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蔓延期间,这些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面临资本和商品严重过剩的问题。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它们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它们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差异了。这无疑给了苏联大量低价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的机会。

    为了抓住良机,1929年5月,苏联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下专门设立“外国咨询中央局”,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仅在1929年,苏联就同西方各国签订了70余个技术援助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1930年以后,苏联干脆直接购买成套设备或招请外资包建,快速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项目。到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

    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竞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由美国伏特公司援建的。

    据说,斯大林后来曾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感慨地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苏联还将西

第八十七章 夭折的苏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