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待两人退下,朱棣再次打开郑和的折子,仔细御览起来。
    刚刚一目十行,只是看了个大概。
    然而他看了没有一会儿,就有人闯进了御书房。
    朱棣正要发怒,抬头却看见来人是杨轩。
    于是他的表情立刻多云转晴。
    “听说郑和回来了?”
    杨轩迫不及待的问道。
    “嗯,回来了。”
    朱棣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又对杨轩招了招手:“杨轩,你快过来看,这是郑和的折子。”
    “他说,他已经找到了你所说的粮种。”
    听到此话,杨轩的神情也是一怔。
    在他的预想中,郑和要找的玉米,土豆,红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万万没想到,惊喜竟然来的这么突然。
    回过神来的他立马上前,从朱棣的手里一把抢过了折子。
    “哎哎,你干什么?我还看着呢!”
    朱棣不满地嚷嚷,同时出手抢夺折子。
    “别吵吵。”杨轩喝道,也没在意朱棣的反应,而是转过身继续看起了折子。
    他深知这三种粮食对大明有多重要。
    虽然经过努力,改善粮种,使得大明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
    但却依然无法让全国的百姓都吃上饭。
    毕竟,大明的人口是一年比一年多,所消耗的粮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还有,北方地广人稀,粮食产量,远远比不过南方。
    所以,仅以北方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北方百姓和戍边将士们的需求。
    每年都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支援北方。
    好在很久之前,朱棣就改了藩属国的朝贡规矩。
    南洋诸国,每年都需要给大明朝贡不少粮食。
    同时,大明还会购买一部分南洋诸国的粮食。
    这些粮食,极大的缓解了大明北方对粮食的需求。
    使得戍边的将士,都能够吃饱饭。
    现如今,在顺天附近的通州,就存放有两百万石左右的粮草。
    这些粮食是维护北方稳定的根基。
    不管是戍边将士所需的粮食,还是地方遭灾所需的粮食,都是从通州运出去的。
    一旦大明有了玉米、土豆、红薯等适合北方种植的粮食。
    那么从此以后,北方将不再缺粮。
    百姓也能解决基本的温饱。
    不过杨轩知道,这三样粮食在后世产量恐怖,但现在,却不一定。
    粮种带回来首先要做的就是试种植,看看是否适应大明的土地,然后再看看产量。
    同时,还要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种植,看看什么地方最适合种植。
    杨轩查过北方各省的粮食产量。
    有的地方,小麦亩产量还不到一百斤,和南方完全不能相比。
    (建国初期咱们的粮食产量也不高,亩产几十斤很普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咱们才有了好的种子,又从国外引进化肥生产线,让我们不缺化肥,粮食产量才爆发式增长)
    好一些的,亩产一百多斤,亩产两百斤以上的,非常少。
    很多地方的土地贫瘠,肥力不足,又没有水来浇灌,种种因素,导致北方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
    若是有一种高产粮食,不挑地,耐旱等优点,那北方很多不适合种植小麦水稻的土地都能利用起来。
    玉米,土豆,红薯这三样粮食就是最适合的。
    杨轩认真看着郑和的折子。
    上面写着他们并没有在欧//洲找到玉米等。
    本来是准备回大明的,但是却在海上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
    船队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杨轩也是忍不住一阵心痛。
    那可都是经验丰富的船员水手啊,就这么白白葬身大海,实在是太过可惜。
    毕竟,要得到经验丰富,且能够承担远洋任务的船员和水手,这其中所需要的花费,可是一点也不少。
    折子后面又写到郑和他们在经历过风暴过后,去到了一片陌生的大陆。
    后面才知道那是南//美//洲北部。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玉米,红薯,土豆。
    还找到了辣椒、番茄等作物。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杨轩嘴里呢喃着,心中也不得不佩服郑和他们的运气。
    谁能想到,一场风暴,让他们到达了南//美//洲。
    天意,这简直就是天意!
    剩下的内容,杨轩很快就看完了。
    这时
第186章 什么?郑和回来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