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出城相送。
    此行要先到福.建五虎门,从那里正式开启下西洋之路。
    杨轩自告奋勇,要亲自送郑和到福.建。
    朱棣没有拒绝,当场任命杨轩为钦差,让他代替自己去送送出海的将士们。
    杨轩和郑和坐着船,从长江顺流而下。
    不到十天时间,便到达了福.建的五虎门。
    入眼可见的是遮天蔽日的大船,一根根巨大的桅杆,好似要直插云霄。
    如今大明的造船技术,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当初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巨舰混江龙给老朱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击败陈友谅后,所有的技术,都便宜了老朱。
    在他的鼓励下,大明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随着沿海地区逐渐被平定,大明的战略目标就放在了北边的草原,水师的作用逐渐降低。
    后来水师除了在近海巡防之外,还承担了几次往北方运粮的任务。
    而在老朱禁海之后,水师基本上处于半荒废状态了,大明的造船业也陷入了停滞。
    直到朱棣登基,才再次焕发春天。
    此次出海,最大的船名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次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妥妥古代版的航空母舰。
    杨轩登上战船,亲自慰问了即将随郑和下西洋的两万七千多将士。
    同时向将士们仔细的介绍了郑和的能力,算是为他站台。
    毕竟,郑和是一个太监,很多人内心之中还是瞧不起他的。
    就算有朱棣的旨意,但谁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对郑和服气,只怕是口服心不服啊!
    杨轩说的不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郑和能带你们出去,就能把你们活着带回来。
    郑和明白杨轩此举的用意,心中很是感动。
    他默默发誓,此生哪怕是跑遍全世界,也要将图册上的东西带回来。
    果然,经过杨轩的演讲之后,众将士再看郑和的时候,眼底多了一抹信任。
    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对于大海是畏惧的,对他们来说,大海是未知的,充满危险的。
    若非皇帝旨意,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海。
    “侯爷
第21章 一路相送终有别,西洋之路终开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