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43章 没有选择的机会(第二更,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都是例行公事——就是诸如国宴之类,在例行的接待之后,萨达特就开始了他的访问考察。

    而后者才是最重要。

    和很多人一样,他的第一站就是长安工业区,这是SEA历史最悠久的工业区,早在四五年年初,在硝烟还未散尽时,就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南洋骆驼。

    当萨达特脚进入工业区时,眼前的景象既充满现代活力,又透着一丝耐人寻味的矛盾。在那些鳞次栉比的厂房里,流水线上不断诞生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电器和电子产品是这个工业区里最常见的产品,彰显着这里作为电子产业基地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穿梭于工业区的过程中,萨达特敏锐地发现,许多道路、园区的命名却与纺织、服装紧密相关——“纱厂路”、“成衣路”,这些带着鲜明轻工业印记的地名,与眼前满是电子元件的场景格格不入。

    这份疑惑萦绕在萨达特心头,他停下脚步,转向身边的陪同人员,语气中带着好奇问道:

    “这片工业区如今以电子产业为主,为何还有这么多与纺织、服装相关的地名?”

    陪同人员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回答这样的问题了,他随即耐心解释道:

    “总统先生,您观察得非常细致。这片工业区早期确实是SEA轻纺产业的核心地带,三十年前,这里遍布着纺织厂、服装厂以及玩具厂、箱包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布料和成衣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是当时SEA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何止是经济支柱,那是经济腾飞的基础,紧接着,陪同人员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但随着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轻纺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慢慢消失;另一方面,通商产业部制定的产业规划,开始追求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电子、汽车、船舶等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大量轻纺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去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低的地区。”

    听到“向海外转移”这几个字,萨达特的思绪立刻被牵引到了SEA著名的“雁行模式”上,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官邸提出,由通商产业部制定相应的细节,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SEA经济崛起过程中摸索出的重要路径,也是关于产业结构在国际间,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间传递的关键。

    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SEA在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发展潜力,而是主动承担起“领头雁”的角色。

    早在二十年前,他们就通过向东南亚地区进行大规模直接投资,将本国逐渐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玩具制造等,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SEA不仅为东南亚国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帮助当地建立起配套的产业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就这样,以SEA为核心,东南亚各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分别承担起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东南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东南亚雁行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在这一模式下,SEA处于“雁首”位置,主要负责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产品,掌控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大马、暹罗、泗水、棉兰老,甚至包括韩国、九州等国

第2343章 没有选择的机会(第二更,求订阅)-->>(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