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21章 川陕暨陇右宣抚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候,上官骆是他最好的助手,却并不曾锋芒毕露。

    此后杨沅回了大宋,双方隔着一个金国,一直也没有交过手,所以杨沅对他的实力预估,也有一定的差距。

    不管如何,新金没有南下,鞑靼出兵助金,这两点都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杨沅现在只能寄望于两淮宋军佯攻金国,为他这边制造机会了。

    但是,雀字房又从朝廷那边传来消息,两淮对金,仍旧坚执防御战略。

    此时,杨沅的火器已经没有了弹药。

    正是七月流火,再有六十天,就该是九月授衣了。

    而他们此时已经深入金人地区,冬衣问题也是无从解决的。

    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到时候再想买办法的,必须得考虑在前面。

    有鉴于此,杨沅决定汇合了时寒的部队之后,就合兵一处,向南进发。

    八月二十二,杨沅与时寒合兵一处,驻军于邠州。

    此时,宋军对于陕西,已经如一刀斜斜劈下,贯穿了下来。

    只要他们再派兵南下,与吴拱部取得联系,就能打通从南线大散关过来的供给线。

    到时候他们再调过头来,经营已经被打烂了的陕西西部地区。

    因为现在陕西西部地区,他们只是从那儿打过去,最终目标是长安。

    如果现在放弃既定目标,掉过头来经营已经攻打过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彻底经营为宋国的州府。

    那么占据了陕西之西,从西夏过来的供给也就能源源不断地跟上。

    到那时,宋国与金国把陕西一分为二,各据一半,进可攻、退可守,他还是能占据主动。

    但是这时朝廷旨意来了。

    圣旨上说,西夏地区接连爆发了几起部族谋反事件。

    三路大军,由宋攻夏,由夏攻陕,转战一年,耗费巨大,川峡四路负担沉重,民间已然怨声四起。

    而新金帝国与鞑靼开战,金国暂时没有了新金牵制,正在调兵遣将,意图增援陕西。

    有鉴于此,朝廷决定,先稳定西夏、缓和川峡、息兵于陕西。

    以免大好局面转瞬易手。

    因此朝廷命令杨沅大军南撤,仍以宝鸡、天水为前线,自大散关收兵。

    圣旨上任命杨沅为川陕暨陇右宣抚使,治所汉中,并回京述职,商讨下一步国策调整。

    同时,朝廷任命任得恭为陇右大都护,刘锜为陇右副大都护。时寒为陕西、利中制置使。吴拱仍为利州西路御前诸军都统制。

    同时,朝廷任命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沈虚中担任潼川路经略安抚使……

    西夏地区接连爆发数起部族谋反?

    想到大宋对于造反的粗泛定义,三五个民工讨薪都能定义为造反,杨沅也不确定在西夏是不是真的有部族大规模造反。

    不过,照理说任家成了既得利益的最大获得者,除了拓跋氏的其他几大氏族全都得到了重用,拓跋氏正在夹起尾巴做人的时候,不该起衅造反才是。

    而且西夏原两厢十二军司的一大半兵力,掌握在任家手里,又有刘锜这位老将镇守河西走廊,不可能有人掀得起风雨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杨沅之前任四川宣抚使,是同时兼任潼川路经略安抚使的。

    现在他的名头听起来很吓人,川陕暨陇右宣抚使,可是在其下面,却都有具体的安抚使、制置使和御前都统制,他的实权被大幅削弱了。

    狡兔未死,就要烹走狗了么?

    “内记室”之前根据京中眼线送回的情报分析出来的最糟糕的状况,果然出现了。

    杨沅不确定这个主意究竟是谁的主张。

    他相信不是赵璩,但是赵璩显然也不能制约这位小皇帝。

    之前赵璩在大宋俨然就是常务副皇帝,那是因为赵瑗疼他宠他。

    小皇帝虽然还未亲政,这只是因为年纪不大,担心皇帝年幼,治理不了国家,因此安排了摄政或辅政大臣。

    摄政大臣比辅

第821章 川陕暨陇右宣抚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